Redis主从复制机制
1. 主从复制机制前言:
1.1单机问题:
1、 机器故障:硬盘故障、系统崩溃数据丢失,很可能对业务造成灾难性打击
2、 容量瓶颈: 内存服务器,很吃内存,硬件技术限制,容量不能无限扩展
为了避免单点Redis服务器故障,准备多台服务器,互相连通。将数据复制多个副本保存在不同的服务器上,连接在一起,并保证数据是同步的。即使有其中一台服务器宕机,其他服务器依然可以继续 提供服务,实现Redis的高可用,同时实现数据冗余备份。
1.2所以就有了多台服务器连接方案:
一个master(写)多个slave(读)
当主机出现故障后,从机做主机使用(数据备份了)。
1.3主从复制的作用:
总结一下主从复制的作用
- 读写分离:master写、slave读,提高服务器的读写负载能力
- 负载均衡:基于主从结构,配合读写分离,由slave分担master负载,并根据需求的变化,改变slave的数 量,通过多个从节点分担数据读取负载,大大提高Redis服务器并发量与数据吞吐量
- 故障恢复:当master出现问题时,由slave提供服务,实现快速的故障恢复
- 数据冗余:实现数据热备份,是持久化之外的一种数据冗余方式
- 高可用基石:基于主从复制,构建哨兵模式与集群,实现Redis的高可用方案
2. 主从复制的工作流程:
其实工作流程很简单,大致分为3个阶段:
1.建立连接阶段(即准备阶段)
2.数据同步阶段
3.命令传播阶段
下面仔细介绍一下主从复制的三个阶段
2.1. 建立连接阶段(即准备阶段)
步骤1:设置master的地址和端口,保存master信息
步骤2:建立socket连接
步骤3:发送ping命令(定时器任务(周期性的))
步骤4:身份验证
步骤5:发送slave端口信息
最后能够通过socket进行信息交换
Slave端:保存了master的地址与端口
master端:保存了slave的端口
链接方式:
方式一:客户端发送命令:
slaveof
这里6379作为master
从服务器slave6380端口默认不能写数据了。可以在主服务器6379写数据,从服务器读数据如:
写数据:
读数据:
方式二:启动服务器参数
redis-server -slaveof
方式三:服务器配置(主流方式,从配置文件自动加载)
slaveof
在从服务器配置文件里简单配置
这里有断开操作
客户端发送命令 :slaveof no one
2.2数据同步阶段
主要是全量复制和部分复制(增量复制)
在进行数据同步时,Master和Slave端注意的事项
数据同步阶段master说明:
- 如果master数据量巨大,数据同步阶段应避开流量高峰期,避免造成master阻塞,影响业务正常执行
- 复制缓冲区大小设定不合理,会导致数据溢出。如进行全量复制周期太长,进行部分复制时发现数据已 经存在丢失的情况,必须进行第二次全量复制,致使slave陷入死循环状态。
repl-backlog-size 1mb #设置大小
- master单机内存占用主机内存的比例不应过大,建议使用50%-70%的内存,留下30%-50%的内存用于执 行bgsave命令和创建复制缓冲区
数据同步阶段slave说明:
- 关闭此期间的对外服务:slave-serve-stale-data yes|no
- 多个slave同时对master请求数据同步,master发送的RDB文件增多,会对带宽造成巨大冲击,如果 master带宽不足,因此数据同步需要根据业务需求,适量错峰
- slave过多时,建议调整拓扑结构,由一主多从结构变为树状结构,中间的节点既是master,也是 slave。注意使用树状结构时,由于层级深度,导致深度越高的slave与最顶层master间数据同步延迟 较大,数据一致性变差,应谨慎选择
2.3命令传播阶段
数据一直实时同步:
当master数据库状态被修改后,导致主从服务器数据库状态不一致,此时需要让主从数据同步到一致的状态,同步的动作称为命令传播
其实就是master将接收到的数据变更命令发送给slave,slave接收命令后执行命令
这里面会出现断网现象:
1.短时间网络中断 部分复制
2.长时间网络中断 全量复制
这里提供2个概念:
服务器运行ID(runid)
服务器运行ID是每一台服务器每次运行的身份识别码,一台服务器多次运行可以生成多个运行id
例如:fdc9ff13b9bbaab28db42b3d50f852bb5e3fcdce(个随机的十六进制字符)
复制(积压)缓冲区
一个先进先出(FIFO)的队列,用于存储服务器执行过的命令,每次传播命令,master都会将传播的命令记录下来,并存储在复制缓冲区
每台服务器启动时,如果开启有AOF或被连接成为master节点,即创建复制缓冲区
作用:用于保存master收到的所有指令(仅影响数据变更的指令,例如set,select)
当master接收到主客户端的指令时,除了将指令执行,会将该指令存储到缓冲区
复制缓冲区内部工作原理:
主从服务器复制偏移量(offset)
作用:同步信息,比对master与slave的差异,当slave断线后,恢复数据使用
数据同步+命令传播阶段工作流程
流程其实很简单,与数据同步流程对比------带入Runid校验和offset对比。
2.4心跳机制
进入命令传播阶段候,master与slave间需要进行信息交换,使用心跳机制进行维护,实现双方连接保持在线。
master心跳:
指令:PING
周期:由repl-ping-slave-period决定,默认10秒
作用:判断slave是否在线
查询:INFO replication 获取slave最后一次连接时间间隔,lag项维持在0或1视为正常
slave心跳任务
指令:REPLCONF ACK {offset}
周期:1秒
作用1:汇报slave自己的复制偏移量,获取最新的数据变更指令
作用2:判断master是否在线
注意事项
---------------------------------------------------------------7.30更新--------------------------------------------------------
3.主从复制常见问题
1. 频繁的全量复制
网络环境不佳,出现网络中断,slave不提供服务
原因:复制缓冲区过小,断网后slave的offset越界,触发全量复制
导致:slave反复进行全量复制
解决: 修改复制缓冲区大小(在上面复制积压缓冲区设置操作)
大小:
- 测算从master到slave的重连平均时长second
- 获取master平均每秒产生写命令数据总量write_size_per_second
- 最优复制缓冲区空间 = 2 * second * write_size_per_second
2.频繁的网络中断
2.1 master的CPU占用过高 或 slave频繁断开连接
原因:
- slave每1秒发送REPLCONF ACK命令到master
2 .当slave接到了慢查询时(keys * ,hgetall等),会大量占用CPU性能
3 .master每1秒调用复制定时函数replicationCron(),比对slave发现长时间没有进行响应
导致:master各种资源(输出缓冲区、带宽、连接等)被严重占用
解决:通过设置合理的超时时间,确认是否释放slave
repl-timeout
该参数定义了超时时间的阈值(默认60秒),超过该值,释放slave
2.2 slave与master连接断开
原因:
master发送ping指令频度较低
master设定超时时间较短
ping指令在网络中存在丢包
解决
提高ping指令发送的频度
repl-ping-slave-period
超时时间repl-time的时间至少是ping指令频度的5到10倍,否则slave很容易判定超时
3.数据不一致
多个slave获取相同数据不同步
原因:
网络信息不同步,数据发送有延迟
解决:
学习参考黑马程序员:http://yun.itheima.com/course/611.html?b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