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学习
1.记忆=/=学习:
记忆是只能在脑中复制有限的例子。
而学习需要在找出问题与答案之间的规律。
记忆:容量有限,难以集齐
学习:找出知识,压缩信息
2.感悟:
仅仅复制粘贴所阅读的信息不是真正的学习,学会压缩信息,在有限例子中掌握到共同的规律才是有用的知识。
二、如何学习
1.基本模式
提出问题,寻找答案,通过实例重塑大脑连接
2.学习的步骤
第一步:明确问题(输入)和答案(输出)
第二步:用例子构建知识
第三步:验证知识有效性
学习误区:以为将知识的描述记住就是学会了,以为听懂了就是学会了。但往往缺乏实践,遇到未知的情况就无法解决问题。
解决方法:“先把书读厚”(尽量收集足够多的例子),“再把书读薄”(压缩信息获取知识)。
三、学习误区
1.知识分类:
(1)运动类:不依靠意识,对信息处理能力弱。但速度快,可以并行。
(2)思考类:依靠意识,精度高。但处理的速度慢,无法并行。
2.常见误区:
(1)错误的输入输出
(2)错误的学习方式
(3)不用例子学习
以英语学习为例,应试英语存在的普遍误区是
往往要求学生做从文字到文字的思考类问题,而语言类四种类型的学习正确输入输出如下。这就导致了英文学习的偏差。
其次,英语学习最大的误区是引入了中文这个中间输出。导致正确率和效率低下。真正的英文学习不应该插入中文思考。
所以很多人不是学不会英语。而是搞错了输入输出导致学习到的是完全不同的知识。
四、应用误区
1.无法解决问题的原因
(1)脑海中没有直接将输入转换成输出的知识(处理方法)。
(2) 超过我们已掌握的范围。
2.应对策略
(1)多积累知识:就是多学习新例子来增强我们的大脑连接,但效率不高。
(2)分而治之:将复杂问题分解
感悟:由于我们习惯了直接寻找输入到输出的手段,所以往往造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这就是所谓的”应用误区“,而“分而治之”就是应对的有效手段。好比我们在造房子时,需要水电工,泥瓦匠以及木工等等。在10个人里面可能会有一个水电工,泥瓦匠以及木工。但在100个人里面才有可能同时有这三种人。所以我们要想直接造一栋房子,需要认识100(数量级)人。但将任务拆分,我们只需认识10(数量级)个人。
五、思维导图
1.目的:
重建知识架构,思考输入怎么得到输出
a.我们画思维导图时。我们不再是单纯的记忆和例子。而是先写出一个关键词,理解它是什么,从这个关键词来发散出其他的关联知识
b.我们分析所有例子的共同逻辑关系,找到一种规律。从而在遇到新情况时,也可以通过这些规律来预测输出。
2.步骤:
a.列关键词
b.它是什么
c.它怎么做
d.知识拆分
正向思维:从大知识向小知识拆分
逆向思维:由小知识向大知识组成
案例:
3.设计依据:
a.明确输入输出
b.将信息压缩成知识
c.用例子重塑大脑连接
d.用二阶知识分而治之:
六、费曼技巧
费曼技巧总结起来就两步:1.学习 2.解释
学习在前面的五个部分已经说过了,这里更重要的是解释:我们需要帮对方来确定输入和输出,帮对方来理清关系。如果对方无法理解,我们还需要替他们举更多例子,如果还是无法理解,则需要换新的视角。。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验证了自己学习的知识,因此也对知识有了新的理解,更进一步的掌握了知识。
七、运动类学习
对于运动类的学习,应该是从输入直接对应输出。
就像先前提到的,如果在学英语中,将单词与固定的中文翻译对应,而不是把单词和意思对应,这样就会造成在看见一个单词的时候,要先转换成中文,才能转换成意思。或者说,就是输入选择错误,这时候你的输入变成了“单词+中文”,而不是单词本身。
而运动类学习更像是熟能生巧后的肌肉记忆,所以在学习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刻意的去增加中间思考的过程,而是不断的用例子去构建输入与输出之间的链接。
学习方法:
1、看单词的英语解释
2、多看例句体会意思
3、选择常用的简单句
4、看句子–想场景
5、表达欲–打出字
6、听句子–想场景
7、表达欲–说句子
8、改单词–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