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Open System Interface)模型属于理论的,主要看TCP/IP的实现。
先来个图
协议解释
TCP/IP模型分成:物理层(网络接口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5层,当然有的分成四层,把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合并,也没问题。TCP/IP是由各层的诸多协议组成,共同合作完成网络通信。所有协议都是由国际标准组织制定,全球通用,各厂家设备都要遵守。
- 网络接口层:指物理层的接口,比如双绞线、光纤、同轴电缆、电话线等;
- 网络层:提供了独立于硬件的逻辑寻址,实现物理地址和逻辑地址的转换。网络层协议包括IP协议(网际协议),ICMP协议(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GMP协议(Internet组协议管理);
- 传输层:为网络提供了流量控制,错误控制和确认服务。传输层有两个互不相同的传输协议:TCP(传输控制协议)、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 应用层:为文件传输,网络排错和Internet操作提供具体的程序应用;
数据格式
了解实际的数据格式和如何传递十分重要。
包、帧、数据包、段、消息
以上五个术语都用来表述数据的单位,大致区分如下:
包可以说是全能性术语;
帧用于表示数据链路层中包的单位;
数据包是 IP 和 UDP 等网络层以上的分层中包的单位;
段则表示 TCP 数据流中的信息;
消息是指应用协议中数据的单位。
每个分层中,都会对所发送的数据附加一个首部,在这个首部中包含了该层必要的信息,如发送的目标地址以及协议相关信息。通常,为协议提供的信息为包首部,所要发送的内容为数据。在下一层的角度看,从上一层收到的包全部都被认为是本层的数据。
通信过程
① 应用程序处理
首先应用程序会进行编码处理,这些编码相当于 OSI 的表示层功能;
编码转化后,邮件不一定马上被发送出去,这种何时建立通信连接何时发送数据的管理功能,相当于 OSI 的会话层功能。
② TCP 模块的处理
TCP 根据应用的指示,负责建立连接、发送数据以及断开连接。TCP 提供将应用层发来的数据顺利发送至对端的可靠传输。为了实现这一功能,需要在应用层数据的前端附加一个 TCP 首部。
③ IP 模块的处理
IP 将 TCP 传过来的 TCP 首部和 TCP 数据合起来当做自己的数据,并在 TCP 首部的前端加上自己的 IP 首部。IP 包生成后,参考路由控制表决定接受此 IP 包的路由或主机。
④ 网络接口(以太网驱动)的处理
从 IP 传过来的 IP 包对于以太网来说就是数据。给这些数据附加上以太网首部并进行发送处理,生成的以太网数据包将通过物理层传输给接收端。
⑤ 网络接口(以太网驱动)的处理
主机收到以太网包后,首先从以太网包首部找到 MAC 地址判断是否为发送给自己的包,若不是则丢弃数据。
如果是发送给自己的包,则从以太网包首部中的类型确定数据类型,再传给相应的模块,如 IP、ARP 等。这里的例子则是 IP 。
⑥ IP 模块的处理
IP 模块接收到 数据后也做类似的处理。从包首部中判断此 IP 地址是否与自己的 IP 地址匹配,如果匹配则根据首部的协议类型将数据发送给对应的模块,如 TCP、UDP。这里的例子则是 TCP。
另外吗,对于有路由器的情况,接收端地址往往不是自己的地址,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