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用了大概两三周抽空读完的。每次读完都感觉收获满满,但是同时,我又害怕这是一种自我满足的错觉,也就是说空想空读没有实践的一种空虚感。所以,我打算在今晚,完成对本书的读书笔记。现在时间2020年12月19日22:36:52
先来回想一下书的整体架构:
01视角——掌握观察之道
02层次——潜入知识的深海
03组合——理解万物构造之法
04限制——唤醒沉睡的创造力
05进化——洞悉变与不变的法则
06迁移——跃入求知的通途
07循环——让才能盘旋而上
08完美——精进者臻于至善
观察世界,了解的开始
有时候,透过我们对于厉害的崇拜,会发现,往往平凡与不凡之间,从一开始,就注定了鸿沟。而观察,恰恰是这开始。
不得不承认,我在很多时候,都妄图一次性就完成对事物的全部了解,例如,高中时,就想着把英语单词的全部用法搞明白,这在当时,我认为是极富正义感的一件事情,似乎这么一条全面的单词路铺好了,我就能在这个单词上畅行无阻了。然而结果,恰如这个想法一样天真和不合理,每次都卡在了“修路”的路上。
这恰恰印证了,想要一次性得知事情的全貌,是非常天真且愚蠢的一件事情。
那么,应该怎样去观察,和世间万物有一个美好的开始呢?(HOW?)
所谓观察,就是去看,去感知,把一个陌生的事物尽量在脑海里具体而丰满地印刻和呈现一个立体的印象。(WHAT?)
这种立体的印象,难以一次性拼接建模完成。就像我们最开始去接触一个明星(舔颜人士上线),最初模糊的印象往往是通过一张张的照片和一串串的视频(有机会没准还能面基),通过正面侧面斜侧面、仰角俯视等多种方式、多个角度,去建立一个明星的印象在脑海中。这印象涵盖着多个方面,比如五官形态、五官布局、脸型、身高、形体仪态、发型、衣着、声音、气质、性格、思想(这里,我是从外到内对明星印象进行梳理的)等等。这样,一个立体的明星印象就初步印刻在脑海里了。(WHY?先总结,再举例)
让我们从具体走向抽象。这样是哪样?(从黄金圈法则的圈内,再回到圈外,黄金圈法则的圈层次从内到外即WHY->WHAT->HOW)
再来品品上边这个具体的舔颜人士的“生活经历”,我们会发现,认识一件事物,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多样的角度、丰富的内涵(方面),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修正琢磨,才能实现美妙的建模。
- 不同的方式:
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手触摸,用鼻嗅探,用心感知。
- 多样的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把目光从不同的方向投射在事物上,也会收获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这样就能从事物的多种属性中,去认识事物。要点是,每次侧重较为单一的属性进行观察,这样能够对单一属性更加深入。同时,在多个属性之间,也要多去发现联系,这样在广度的拓宽上也能在深度上进一步深入。
- 丰富的内涵:
把一件外在的事物异化成自己的东西,则必然要对“外物”进行“内显”。从属性认识事物,将事物的内涵给构建起来。
一层一层,潜入知识的海洋
认识事物,是一层一层地渐渐深入的。而不得不说,有些层次,它对你来说,是“透明的”。也就是说,虽然它确确实实存在着,但是,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透明”的层次,是拉开你的认识和我的认识的一个最为关键的层次。
举个例子,黄焖鸡米饭看似也不过是鸡加米饭,然而,在这个“鲜美”的滋味中,你能稍稍感觉出它绝非鸡和米饭那么简单。这闻得着的鲜美,和看不见的香料,对除了拥有秘笈配方的商家以外的顾客,无疑是透明的。就是这层,构成了黄焖鸡米饭鲜味来源的的秘制酱汁汤汁,决定了你我只能是吃黄焖鸡米饭的人,而那个他是赚我们吃黄焖鸡米饭的钱的人。
除了黄焖鸡,还有可口可乐。尽管配料表列得明明白白,你也不能完美还原出它的本味。明面的知识显而易见烂大街,暗面的知识隐匿身踪寻不见。
我想把它称之为“暗知识”。由于“暗知识”具有“暗”的特征,所以在商业竞争中往往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也往往是划分认识的三六九等的割线。
既然知识是有明暗之分的,那么如何更好地把握住“暗知识”,为自己创造一份立足之地呢?
实践。
知识有书上有的,也有书上没有的。对于一台普通的智能机器,它能识别的也只能是能够描述清楚,可以规范定义的东西。对于一个人,如果他能认识东西也只能是书本上能够写清楚、写明白的,他同机器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打破那种高中时代遗留下来的学生思维吧!除了去认识“一板一眼”的书本上“死”的知识,也请你多去和“活灵活现”的“活”的师长亲朋或者陌生人、花草树木或路途打打交道吧!去感受鲜活的气息,去倾听不一样的声音,去欣赏不一样的风景,去创造不一样的经历。而这一切,都需要你从“空中的知识楼阁”下凡到人间小路,需要你去用脚印把未知的路踏满。我把它,叫做实践。
去亲自做一份饮料,他叫柠檬水。但是悄悄地为它挤上几滴百香果汁儿。
去亲自调研一下学业和人生规划,和温柔和蔼的老师聊聊天,和风趣幽默的老师聊聊天,和鬼马精灵的老师聊聊天,和会调用数据的老师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