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客(280)
- 收藏
- 关注
原创 测试人员如何避免被甩锅?
避免被甩锅,不是“防着谁”,而是通过“明确规则、留痕记录、主动沟通”让团队形成共识——“谁的责任谁承担”。最终目的是让测试工作的价值被认可,而不是陷入无意义的责任争论。
2025-11-24 09:23:14
516
原创 Dify构建测试智能体平台
Dify 构建的不是又一个测试工具,而是一个会学习、会决策、会协作的测试智能体生态。✅ 需求一出,用例自生✅ 代码一改,风险自知✅ 执行一败,根因自明——你就实现了AI 原生的质量工程。未来的测试团队,不是人+工具,而是人+智能体。现在,就是构建它的最好时机。
2025-11-24 09:21:48
442
原创 基于AI视觉大模型的UI自动化
AI 视觉 UI 自动化,不是替代 Selenium,而是超越它。它让自动化测试回归本质:✅关注用户看到什么,而不是代码怎么写✅适应变化,而非恐惧变化当你能用“点击登录按钮”这样的人类语言驱动测试,你就拥有了面向未来的自动化能力。🚀行动建议从一个高维护成本的 UI 用例开始,尝试用重构——你可能会惊讶于它的鲁棒性与简洁性。
2025-11-24 09:14:58
476
原创 哪些工具可以辅助量化测试价值?
不要为了量化而量化,而要为了驱动改进而量化。选择工具的原则:✅能自动采集,就不手工录入✅能关联业务,就不孤立统计✅能指导行动,就不只做展示当你用数据证明:“我们的测试策略,直接支撑了 GMV 增长、用户留存、合规零罚单……”——认可,自然而来。让每一次测试,都成为业务成功的注脚。
2025-11-21 08:43:41
640
原创 边界测试 checklist
80% 的严重缺陷,藏在边界条件里。这份 Checklist 不是文档,而是质量防线。“这个字段的最小值、最大值、非法值,我们都测了吗?——守住边界,就是守住系统的底线。
2025-11-21 08:43:24
750
原创 高级软件测试必备技能
在最高级别的测试岗位上,技术深度(编程、自动化、性能/安全测试)与业务宽度(行业知识、质量管理)同等重要;同时,项目管理、跨团队沟通以及持续学习的软技能是实现技术价值落地的关键。只有在这些维度上均达到高级或专家水平,才能胜任复杂系统的全链路质量保障工作。
2025-11-20 08:46:55
615
原创 选择适合的测试工具
优秀的测试团队,不是拥有最先进的工具,而是让合适的工具,在合适的场景,解决真实的问题。没有万能工具,只有合适组合自动化不是替代手工,而是解放人力去做更高价值的事工具的价值 = (解决问题 × 使用频率)÷ 维护成本选对工具,事半功倍;用好工具,质效双升。
2025-11-20 08:45:46
846
原创 影刀RPA适合哪些测试场景
影刀 RPA 不是万能的测试神器,但它是非编码测试工程师的超级杠杆。在合适的场景下,它能将你从“点击机器”解放为“质量策略师”。记住:自动化的目标,不是取代人,而是让人去做只有人才能做的事——思考、判断、创新。如果你的测试工作中有大量“重复、规则、跨系统”的操作,不妨让影刀 RPA 成为你的第一个“数字测试员”。
2025-11-19 09:17:05
957
原创 软件代码审计
将静态分析嵌入CI门禁(失败阻断构建),动态Fuzzing纳入每夜构建。当安全工程师不再忙于“救火”,而是通过自动化报告驱动开发修复,才是安全体系成熟的标志!是组合使用Coverity(静态)+ Defensics(协议Fuzzing)+ Contrast(运行时防护)API参数Fuzzing。网络协议Fuzzing。
2025-11-19 09:16:39
1191
原创 有效利用工具发现bug
工具的核心价值是“解放人力做更有价值的事”——用自动化覆盖重复场景,用监控定位深层问题,用分析聚焦高风险区,让测试人员把精力放在“关键场景的深度测试”上,从而高效发现关键bug。
2025-11-18 08:42:05
759
原创 调参法:让AI输出更精准更专业的测试用例
较低温度确保输出更加确定性和一致,适合结构化提取任务平衡创造性和准确性,避免过于随机的输出减少重复内容,保持功能点描述的简洁性。
2025-11-18 08:41:49
1150
原创 影刀RPA实现软件测试自动化
它不是万能药,而是“效率加速器”。能做什么:快速实现稳定业务流程的 UI 自动化回归,解放手工重复劳动。不能做什么:替代专业测试框架完成复杂验证、性能压测、质量度量。🎯最佳策略用影刀 RPA 覆盖“前端操作流”,用专业测试工具保障“后端逻辑正确性”让非编码测试人员也能参与自动化建设,真正实现“人机协同”。记住:自动化的目标不是“不用人”,而是“让人做更有价值的事”。影刀 RPA 的价值,在于把测试工程师从“点击机器”变成“质量设计师”。
2025-11-18 08:41:23
648
原创 如何根据业务需求定制测试价值指标?
最好的测试指标,不是“我们测了多少”,而是“我们守护了什么业务结果”。当你能说:“因为我们的质量策略,支付成功率提升了 0.8%,直接贡献 GMV 增长 ¥XXX 万”,——你就真正成为了业务伙伴,而不仅是执行者。记住:指标不是为了汇报,而是为了驱动更好的决策。从今天开始,让你的测试工作,为业务结果负责。
2025-11-17 10:06:15
964
原创 软件质量问题预防
fill:#333;color:#333;color:#333;fill:none;高层重视 + 体系完善过程导向转型风险前置识别与拦截缺陷大幅减少 + 成本显著下降交付效率与客户满意度提升质量价值被进一步认可这个正向循环一旦建立,企业就真正迈入了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你所描述的,正是许多优秀科技企业(如 Amazon、Netflix、阿里、腾讯等)正在践行的现代质量工程范式。
2025-11-17 08:47:54
813
原创 回归测试用例维护
覆盖最核心、最高频使用且一旦出错影响巨大的功能(如支付、登录)。每次回归必跑。覆盖本次迭代新增或修改的功能。每次回归必跑。分析本次代码变更可能影响到的其他功能区域,选择性回归。弥补自动化不足,重点覆盖高风险区域和新功能。集成工具分析代码提交历史、修改的文件,智能推荐需要回归的测试用例。大量底层(单元、集成/API)测试 -> 适量中层(服务、组件)测试 -> 少量高层(UI)端到端测试。回归重点放在中下层,UI 回归聚焦核心流程。
2025-11-17 08:47:16
463
原创 质量分析与评估
✅前置化:分析越早介入,成本越低✅结构化:用模板/工具避免主观随意✅数据化:让风险和质量状态可测量、可比较✅闭环化:每一次发布都是下一次分析的输入通过以上改进,质量分析不再是“纸上谈兵”,质量评估也不再是“拍脑袋决策”,二者真正形成风险驱动、证据支撑、全员共担的质量决策引擎,为快速迭代下的高质量交付提供坚实保障。
2025-11-14 07:20:34
460
原创 AI驱动接口测试
你所构想的功能,本质上是构建一个“接口质量守门人”——它不仅能自动生成用例,更能自我验证、自我优化、自我演进。最终目标当一个接口被定义,其质量防护网就已自动织就;当一个变更发生,风险用例就已提前就位。这不仅是测试效率的革命,更是质量内建(Quality Built-in)的最佳实践。建议以 OpenAPI 为切入点,快速打造 MVP,用真实数据证明价值,逐步扩展至全链路智能测试体系。
2025-11-14 07:20:12
855
原创 AI Agent赋能测试用例自动生成
Agent通过“理解需求-挖掘场景-生成数据-编排用例-自我优化”的全流程自动化,彻底改变了测试用例生成依赖人工经验的现状。在实际落地中,需结合业务复杂度分阶段推广,重点通过知识库迭代与反馈学习提升Agent的“业务理解能力”,最终实现“需求提测即生成可用用例”的高效模式,释放测试团队70%以上的重复劳动时间。
2025-11-13 09:14:21
1293
原创 如何进行大模型APP的模型推理质量测试
用“分层测试集”覆盖从常规到对抗的全场景;用“量化+质性指标”平衡客观评估与主观体验;用“自动化+人工协同”兼顾效率与深度;用“线下测试+线上监控”实现全生命周期质量保障。通过这套方法,可将模型推理的“准确性”提升30%+,“鲁棒性问题”减少50%+,同时确保合规性,最终让模型的能力真正转化为用户体验的优势。
2025-11-13 09:13:59
552
原创 提升AI生成测试用例的质量
真正的AI赋能,不是替代测试人员,而是将他们从“用例搬运工”解放为“风险架构师”。通过结构化输入 + 规则化智能 + 闭环化进化,你所规划的四大目标完全可实现,并将成为团队质量效能的新基座。设计复杂业务流的端到端验证挖掘AI难以模拟的用户体验问题构建更强大的质量知识体系反哺AI这不仅是效率的跃升,更是质量工作范式的升级。
2025-11-13 09:13:43
637
原创 常见的性能问题
结合大量实战案例,常见问题可归纳为。测试时,需结合“单接口压测(找瓶颈)+混合场景压测(看协作)+极限并发压测(暴露隐藏问题)”,才能全面发现应用层性能缺陷。应用运行依赖CPU、内存、线程等资源,资源瓶颈会导致“处理能力上限不足”,表现为“整体性能下降”而非单一接口问题。应用在高并发场景下,若并发控制不当,会出现“资源争抢、数据不一致、性能骤降”等问题,单用户测试时难以发现。代码逻辑设计不合理是“隐性性能杀手”,单看某段代码无问题,但高并发下会放大缺陷,且难以通过资源扩容解决。
2025-11-12 08:48:39
687
原创 Agent 测试用例自动生成
Agent保障测试用例质量的核心是“将资深测试工程师的质量判断逻辑转化为可执行的机制”,通过全流程嵌入校验规则、结合技术工具(大模型微调、知识图谱、模拟执行)、依赖闭环反馈,最终实现“生成即可用”的高质量用例。相比人工设计,Agent的优势在于:覆盖更全面(无主观遗漏)、标准更统一(避免个人经验差异)、迭代更高效(基于数据快速优化),可将用例质量问题(如漏测、错误)减少70%以上。
2025-11-12 08:48:11
1685
1
原创 创作类大模型APP的推理质量测试
创作类大模型APP(如AI写作、小说续写、诗歌生成、文案创作、剧本设计等)的核心价值是“辅助用户高效产出高质量、有创意的内容”,其模型推理质量评估需聚焦“内容与需求的匹配度”“创作的独特性”“风格的一致性”“逻辑的流畅性”四大核心目标。以下是定制化的。
2025-11-12 08:47:52
771
原创 测试用例审查
用例审查的本质,不是“挑错”,而是通过多方协同,确保测试设计既能“正确反映需求”,又能“有效击中实现风险”,最终构建一张既全面又精准的质量防护网。
2025-11-12 08:47:34
868
原创 提升AI生成测试用例采纳率与覆盖率
针对AI生成测试用例的采纳率与覆盖率提升目标,以下基于您提出的三大方向(知识增强、多智能体协作、持续迭代)设计系统性实施方案,确保技术落地与业务价值双赢。
2025-11-12 08:46:36
888
原创 性能测试对业务的影响
在数字化时代,软件应用的性能直接影响用户体验和业务成功。”(知识库[7])性能测试对业务的影响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通过数据量化的业务价值。通过建立性能指标与业务指标的关联,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业务语言,可以让业务部门真正理解性能测试的价值,从而推动性能测试成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关键点:衡量性能测试对业务的影响,不是看"系统响应时间从2秒降到1秒",而是看"这1秒的优化带来了多少额外的订单、收入和客户满意度"。只有将性能测试的价值与业务结果直接关联,才能真正提高研发和业务部门对性能测试的重视程度。
2025-11-11 08:49:36
816
原创 避免质量活动与开发流程“两张皮”
最终目标:质量要求如同编码语法检查——开发者不会争论“是否需要遵守”,而是自然将其视为开发的一部分。这需要工具链的无缝支撑、责任体系的重新定义,以及开发者质量工程能力的实质提升。避免质量活动与开发流程“两张皮”是质量预防落地的核心挑战,本质是解决。| 不会写有效单元测试| 提供领域模版 + 结对编程教练|:开发者抱怨”单元测试覆盖率卡点太严“,但依然执行。| 忽视安全编码| IDE实时注入漏洞案例演示|| 重构能力不足| 技术债看板 + 专项重构日|质量结果直接关联交付物,形成可追溯证据链。
2025-11-11 08:49:10
708
原创 Dify测试场景落地方案
ROI计算:(年收益-年成本)÷年成本×100%。测试结束后,Dify自动整合测试执行数据(如用例执行率、通过率、失败率)、缺陷数据(如缺陷数量、严重程度分布、Top缺陷类型)、风险评估(如“核心功能通过率95%,无高风险”“支付模块缺陷率10%,需重点关注”),生成结构化测试报告(含图表、趋势分析),支持导出为PDF、Excel、HTML等格式。Dify通过智能需求解析、自动化脚本生成、缺陷定位、报告生成、知识共享等能力,覆盖软件测试全流程,有效解决测试效率低、覆盖率不足、维护成本高、协作困难等痛点。
2025-11-11 08:46:57
653
原创 Agent接口测试中如何保障解析准确
先标准化输入,再通过规则+语义提取元数据,最后用多维度校验消除错误,并基于反馈持续优化”。覆盖率更高:100%覆盖所有参数和约束(人工易漏嵌套参数);一致性更强:解析规则统一,避免不同工程师的理解差异;可追溯性:错误可定位到具体解析步骤,便于迭代修复。实际落地时,需重点维护“约束规则库”和“错误案例库”,并通过初期人工抽查(20%比例)快速积累优化数据,通常1-2个月后解析准确率可稳定在95%以上。
2025-11-11 08:46:43
716
原创 哪些工具可以提升质量保障效率
高效的质保 ≠ 工具堆砌,而是“在正确环节,用正确工具,解决关键问题”。先建“最小可行质量工具链”(CI + 静态扫描 + 崩溃监控 + 核心自动化)让工具服务于流程,而非流程迁就工具持续评估 ROI:每引入一个工具,问“它每周为我节省了多少小时?通过精心选择和集成上述工具,即使在高开测比、无专职测试的孵化团队中,也能构建起敏捷、可靠、可持续演进的质量保障体系。
2025-11-11 08:46:24
669
原创 设计高效的性能测试方案
性能测试方案设计不是简单地设置几个参数,而是对系统性能需求、业务场景和测试目标的全面思考。从业务目标出发,而非技术指标覆盖真实用户行为,而非理想化场景提供可操作的优化建议,而非单纯的问题报告与团队协作流程无缝衔接,而非孤立的测试活动通过以上方法设计的性能测试方案,不仅能精准定位性能瓶颈,还能为研发团队提供明确的优化方向,最终实现"性能测试驱动系统优化"的价值,而非仅仅"发现问题"。,“性能测试场景设计,目的是要描述如何执行性能测试”,而一个优秀的性能测试方案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2025-11-10 09:13:17
528
原创 Agent接口测试中实践
Agent通过“文档同步→元数据提取→多场景用例生成→格式化输出”的全流程自动化,将接口测试用例的生成效率提升80%以上,参数覆盖率从人工的70%提升至100%。无遗漏:严格按参数约束生成场景,避免人工经验不足导致的漏测;可扩展:支持任意Swagger/OpenAPI接口,适配嵌套参数、复杂依赖等场景;可执行:直接生成Postman/pytest格式用例,无需二次修改即可执行。落地时需重点维护“参数约束规则库”和“依赖关系图谱”,确保Agent对业务逻辑的理解准确性。
2025-11-10 09:12:09
902
原创 性能测试中推动研发解决问题
不陷入“对错争论”:性能问题往往是系统级的,可能涉及代码、配置、架构等多方面,目标是找到根因,而非证明“谁错了”。数据是最好的说服力:用监控图表、调用链路、日志截图等“可视化证据”替代主观判断。合作优于对抗:研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执行者,保持专业、提供便利(如协助复现、提供工具),能大幅提升问题解决效率。
2025-11-10 09:11:54
790
原创 性能测试与其他质量保障方法的区别
功能测试回答“系统能不能用”,性能测试回答“系统好不好用、扛不扛用”。两者如同“骨架”与“肌肉”——功能是基础,性能是体验与可靠性的保障。在现代高质量软件交付中,二者缺一不可,且性能测试的重要性随着系统复杂度和用户规模的提升而日益凸显。如果你正在构建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议将性能测试纳入质量左移和持续质量门禁的关键环节,实现从“验证质量”到“内建质量”的跃迁。
2025-11-10 09:11:39
773
原创 高效发现关键bug
例:“登录功能”思维导图登录├─ 正常场景:手机号+验证码登录、密码登录、第三方登录├─ 异常场景:验证码错误、密码错误、账号被锁定├─ 边界场景:手机号为空、验证码过期、异地登录(新设备)└─ 极端场景:连续5次输错密码(是否触发风控?)、登录中切后台(是否保留状态?电商系统常出“库存超卖、支付重复”;社交APP常出“消息延迟、图片上传失败”。定期统计历史bug(按模块、类型分类),提炼高频问题类型,后续测试时重点“盯着这些坑”。先通过“业务优先级”锁定“必须测好”的区域;
2025-11-10 09:11:20
564
空空如也
空空如也
TA创建的收藏夹 TA关注的收藏夹
TA关注的人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