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PCB中信号传输速度因素:板材DK(介电常数),信号模式,信号线与信号间耦合以及绕线方式有关。
简介:
串行信号在发送端将数据信号和时钟(CLK)信号通过编码方式一起发送,在接收端通过时钟数据恢复(CDR)得到数据信号和时钟信号。由于时钟和信号在同一通道传播,串行信号对和对之间在PCB上传输延时要求较低,主要依靠锁相环(PLL)和芯片的时钟数据恢复功能。
源同步时钟,主要是DDR信号,DQ(数据)信号参考DQS(数据选通)信号,CMD(命令)信号和CTL(控制)信号参考CLK(时钟)信号。DQ是CMD&CTL的2倍。延时要求更高。
因素分析:
1.微带线和带状线传输延时
PCB中微带线指走线只有一个参考面,图1;带状线有两个参考面,图2;
带状线由于电磁场被束缚到板材之间,有效介电常数为板材的介电常数。
微带线会导致部分电磁场暴露在空气中,利用下面公式。
其中,εe 为有效介电常数, εr 为电路板材料的介电常数,H为导线高于地平面的高度,W为导线宽度,T为导线厚度
2.走线和过孔传输时延
TD_via=√LC
其中TD_via表示信号经过过孔的时延,L表示过孔的寄生电感,C表示过孔的寄生电容。
而对于普通FR4板材的微带线,1.6mm走线传输时延约为11ps,对于带状线约为12.5ps
工程师设计时注意:
1)需要做等长的信号要尽量走同层,换层时需要注意总的长度要保持相等并且每层走线都需要等长。
2) 需要等长的信号走相同走线层可以保持过孔的时延一致,从而消除过孔时延不一致带来的影响。
3.串扰对信号时延的影响
串扰:PCB板上线与线的间距很近,走线上的信号可以通过空间耦合到其相邻的一些传输线上去
设计时注意:
1).拉大线距,走线尽量满足3w原则;
2).耦合长度尽量短,相邻传输线平行走线长度越长串扰越大;走线尽量减小相邻平行线走线长度;对相邻层走线尽量采用垂直走线;
3).走线尽量走带状线,减小串扰影响;
4).保持完整回流平面,避免跨分割,走线和参考面尽量紧耦合;
4.绕线方式
蛇形绕线的信号传输速度会比直线参考线的速度要快,这是由于蛇形绕线靠的太近,平行的耦合长度太长,信号在蛇形绕线上的自耦合导致信号传播速度较快。
设计时注意:
1)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绕线,比如串行信号差分对和差分对之间没有必要做等长。
2)增大绕线间间距,尽量满足单根绕线间距大于5H(H为线到最近参考面的距离),差分绕线大于3H.
3)减小绕线间平行走线长度。
小结
V=C/Er0.5,Er是信号线周围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如果信号线暴露在空气中那么信号的传输速度就等于C。如果信号线暴露在空气中那么信号的传输速度就等于C。
常见的PCB材料Fr4介电常数在4.2~4.5左右,信号传输速度是光速的二分之一。光速大约12inch/ns,信号大约6inch/ns.
换成延时,就是常说的PCB板上信号延时大约是166ps/inch.
表层走线比内层快:表层走线周围介电常数小于4;表层大约信号延时在140ps/inch.
转载:https://wenku.baidu.com/view/0c69556803d8ce2f016623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