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用数据库?
我们一开始学习编程的时候,都会用数组来存储数据。但是,一旦程序结束后,临时存储的数据都没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数据库来存储,当我们想要的时候,可以随时链接数据库,获取数据;也可以存储在云服务器中,不受地狱限制直接获取数据。
二、什么是数据库?
数据库类型:数据库发展到现在,出现了多种类型。目前常见的数据库模型主要分为两种:关系型数据库 和 (noSQL)非关系数据库。
关系型数据库:
将复杂的数据结构用较为简单的二元关系来表示,以**行(row)和列(column)**的形式来存储数据;在该类数据库中,对数据的操作基本上都建立在一个或者多个数据库表格上,我们可以使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对数据库进行操作。目前关系型数据库是流行的数据库技术之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有:Oracle 、DB2、SQLServer、MySQL等。
非关系型数据库:
随着现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时常会遇到超大规模或高并发类型的网站,关系型数据库在处理这类场景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难以克服的问题,而非关系型数据的特点,正好弥补这类问题。NoSQL数据库的产生就是为了解决大规模数据集合、多重数据种类带来的挑战,特别是大数据应用难题。NoSQL数据库主要有:Redis、MongoDB。
几个常见的概念:
DBMS: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是一种 操纵和管理 数据库的大型软。例如,建立、使用和维护数据库。
DB:
数据库(Database)
SQL:
结构化查询语句(Structure Query Language),专门用来操作/访问数据库的语言。
关系型数据库的设计原则:
- 遵循ER模型
- E (entity ):代表实体的意思,在数据库中就是一张表;
- R (relationship):代表关系,在数据库中就是数据之间的关系;
- 具体体现
- 将数据放到数据表中,数据表再放到数据库中;
- 一个数据库中可以有多个表,每个表都要一个对应的标识(表名),表名是唯一的;
- 数据表的一些特性。这些特性定义了数据在表中,如何存储,类似Java和Python中“类”的设计;
- 表中的列,我们常会称为字段。每个字段描述了它所含有的数据的意义,数据表的设计实际上就是对字段的设计。创建数据表时,为每个字段分配一个数据类型,定义它们的数据长度和字段名。每个字段类似 Java 或者 Python 中的 “实例属性”;
- 表中的列,一行即为一条记录;每一行类似于 Java 或者 Python 中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