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泄漏:长期的持有一块内存的引用,让它得不到释放。不一定会报错。是一个绑定了执行环境的函数。与普通函数的区别就是他携带了执行环境。
执行环境:作用域,this, 标识符列表(函数内用到但未声明的变量)。执行环境是调用时确定的。
var obj = {
// this obj
fn: function() {
return function() {
console.log(this) // window
}
}
}
上面代码可以看出,内部函数携带了obj.fn的作用域,但是里面的this却是指向window,这是一个设计上的问题。
在早期的IE浏览器中,像下面这样写代码,会造成内存泄漏,里面的a变量不会被回收掉。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被修复掉了,所以闭包跟内存泄漏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var obj = {
// this obj
fn: function() {
var a = 1
return function() {
console.log(a) // window
}
}
}
当我们关闭一个页面的时候,页面中使用的内存会全部被回收掉,当页面不关闭的时候,有些内存也会被回收掉,是由垃圾回收器来做的。 怎么确定那块内寸是不需要的呢?垃圾回收器会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周期性的执行。
有一种引用计数 方式
工作原理:跟踪记录每个值被引用的次数。
工作流程:
1. 声明了一个变量并将一个引用类型的值赋值给这个变量,这个引用类型值的引用次数就是1。
2. 同一个值又被赋值给另一个变量,这个引用类型值的引用次数加1.
3. 当包含这个引用类型值的变量又被赋值成另一个值了,那么这个引用类型值的引用次数减1.
4. 当引用次数变成0时,说明没办法访问这个值了。
5. 当垃圾收集器下一次运行时,它就会释放引用次数是0的值所占的内存。
看下图,开始b是指向堆中对象的内存的,但是后面又把b重新赋值为0,所以b就会指向池中0的内存,这样堆中对象的内存引用基数就变成了0,垃圾回收器就会把这块空间回收掉。
看下面代码,如果存在相互引用,在IE浏览器中,不会被回收掉,就会造成内存泄漏。
function fun1() {
var obj = {};
var obj1 = {};
obj.a = obj1;
obj1.a = obj
}
fun1();
循环引用就会释放不掉内存。循环引用就是对象A中包含另一个指向对象B的指针,B中也包含一个指向A的引用。
因为IE中的BOM、DOM的实现使用了COM,而COM对象使用的垃圾收集机制是引用计数策略。所以会存在循环引用的问题。
解决:手工断开js对象和DOM之间的链接。赋值为null。IE9把DOM和BOM转换成真正的JS对象了,所以避免了这个问题。
现代浏览器,会把垃圾回收器增强,标记-垃圾回收算法;
如果在跟对象张找不到obj,和obj1,就会回收掉。修复上面的bug。
增强方式--垃圾回收方式是标记清除。
工作原理:是当变量进入环境时,将这个变量标记为“进入环境”。当变量离开环境时,则将其标记为“离开环境”。标记“离开环境”的就回收内存。
工作流程:
1. 垃圾回收器,在运行的时候会给存储在内存中的所有变量都加上标记。
2. 去掉环境中的变量以及被环境中的变量引用的变量的标记。
3. 再被加上标记的会被视为准备删除的变量。
4. 垃圾回收器完成内存清除工作,销毁那些带标记的值并回收他们所占用的内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