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在答辩之后就想写的,无奈中途太多事情抽不开身,再加上期末复习的时间,结果就拖到了现在。
这次国赛其实还是对我帮助很大的,从暑假培训开始,到整个答辩过程结束,中间经历了很多事情。
首先是暑期培训,由于我是从大二才开始进行数学建模,所以对于这方面的各种常用算法和其他的模型都不太了解。暑期培训的这一个过程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我的知识面的。学校的老师培训了比较常见的模型算法之后,整个建模的团队就开始进行模拟训练,做的大多是各地数模比赛的赛题。这里我不得不说一下深圳杯,深圳杯赛题的难度确实够大,不管是数据分析为主,还是算法为主的题都具有足够的难度,最后物理专业的我也只能去选综合评价那道题。
和我一起的两个队友还是很不错的,虽然培训不是次次都来,但是在一起做题的过程中还是都会相互交流的,不存在自闭不说话的情况,再者都是一个班的关系比较好。但是也有缺点,就是对于一些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没有储备,使用matlab编程的时候也只能让我这个半吊子水平去写代码,不过在参加了大大小小的赛事之后,我对自己的水平还是有信心的。
国赛开始的时候,B题是调度问题,涉及过多的算法以及优化问题。学物理的我们对这方面都不太了解,所以在国赛出题的当天晚上我们就放弃了B题,转而专门去研究A题。最开始我们看见了A题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大概是用偏微分方程建模,而且出于对建模本身时间考虑,我们直接将整个防护层视作一维模型,以简化计算,虽然之后计算量还是特别大。由于我们之前学过数学物理方程,所以对一维非稳态热传导问题有个基本的认识。在整个建模过程中,花费最多时间的大概就是如何解这个方程,大概在第二天下午我们才决定用差分的方式进行运算。我们对于边界条件这个问题讨论了很久,最后决定用热流的连续性去解决这个问题。在用matlab进行运算时还遇到了结果发散的情况,后面解决了这个问题。
A题如果把第一题解决了,其实这个题剩下的两个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第二题是在一个固定的区间寻找一个最佳值来保证整个系统达到稳定后的温度满足题中的条件。有固定区间的情况下,我们自然就想到了二分法,寻找到解的速度也很快。第三题是把防护服的两层的厚度作为变量,因为有一层很特殊,热传导率高,是空气层。我们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空气层的厚度取为最大,因为不计成本。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