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协议格式
物理层:双绞线那些,比特流
数据链路层:数据校验和验证,数据桢格式
网络层:IP地址
传输层:端口号
会话层、表示层:对下面传过来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封装和解封装
数据包基本格式
根据IP地址来进行寻路,路由器里存有路由表,一个路由器相当于一个路由节点,寻路依赖于IP和以太网桢

以太网桢格式
其中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是指网卡的硬件地址(也叫MAC地址),长度是48位,是在网卡出厂时固化的。可在shell中使用ifconfig命令查看,“HWaddr 00:15:F2:14:9E:3F”部分就是硬件地址。协议字段有三种值,分别对应IP、ARP、RARP。帧尾是CRC校验码。
以太网帧中的数据长度规定最小46字节,最大1500字节,ARP和RARP数据包的长度不够46字节,要在后面补填充位。最大值1500称为以太网的最大传输单元(MTU),不同的网络类型有不同的MTU,如果一个数据包从以太网路由到拨号链路上,数据包长度大于拨号链路的MTU,则需要对数据包进行分片(fragmentation)。ifconfig命令输出中也有“MTU:1500”。注意,MTU这个概念指数据帧中有效载荷的最大长度,不包括帧头长度。
以太网桢的目的地址和源地址,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目的地址要通过ARP请求来获取。ARP获取下一个路由器的地址,每到一个路由器,都要解封以太网桢头和IP协议,然后查询路由表里面的IP地址寻路。根据目的地址到路由表里面确定下一跳的IP地址。
ARP数据包格式

IP段格式
TCP/UDP
2:NAT映射 打洞机制
3:套接字概念

4:TCP C/S模型
流式协议TCP,报式协议U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