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头Accept-Language信息

Content-Language 是一个 entity header (实体消息首部),用来说明访问者希望采用的语言或语言组合,这样的话用户就可以根据自己偏好的语言来定制不同的内容。

举个例子,假如设置了这样一条消息首部( "Content-Language: de-DE" ),那么说明这份文件是为说德语的人提供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文件本身就是用德语写的。比如,它可能是为说德语的人开设的英语教程的一部分,也就是用英语写的)。

如果没有指明  Content-Language,那么默认地,文件内容是提供给所有语言的访问者使用的。多个语言标签也是合法的,同样的,这个首部还可以用来描述不同媒体类型的文件,而不单单局限于文本型文档。

Accept-Language: zh-cn,zh;q=0.5

  意思:浏览器支持的语言分别是简体中文和中文,优先支持简体中文。

  详解:

  Accept-Language表示浏览器所支持的语言类型;

  zh-cn表示简体中文;zh 表示中文;

    q是权重系数,范围 0 =< q <= 1,q 值越大,请求越倾向于获得其“;”之前的类型表示的内容,若没有指定 q 值,则默认为1,若被赋值为0,则用于提醒服务器哪些是浏览器不接受的内容类型。 

语法

Accept-Language: <language>
Accept-Language: <locale>
Accept-Language: *

// Multiple types, weighted with the quality value syntax:
Accept-Language: fr-CH, fr;q=0.9, en;q=0.8, de;q=0.7, *;q=0.5

指令

<language>

用含有两到三个字符的字符串表示的语言码。

<locale>

完整的语言标签。除了语言本身之外,还会包含其他方面的信息,显示在中划线("-")后面。最常见的额外信息是国家或地区变种(如"en-US")或者表示所用的字母系统(如"sr-Lat")。其他变种诸如拼字法("de-DE-1996")等通常不被应用在这种场合。

*

任意语言;"*"表示通配符。

;q= (q-factor weighting)紧跟在所标识语言的后面

值代表优先顺序,用相对质量价值 表示,又称为权重。q是权重系数,范围 0 =< q <= 1,q 值越大,请求越倾向于获得其“;”之前的类型表示的内容,若没有指定 q 值,则默认为1,若被赋值为0,则用于提醒服务器哪些是浏览器不接受的内容类型。

多个参数项用逗号隔开。

参考链接 https://jingyan.baidu.com/article/375c8e19770f0e25f2a22900.html

                https://developer.mozilla.org/zh-CN/docs/Web/HTTP/Headers/Accept-Language

### 使用 Wireshark 过滤 HTTP 请求中不包含 Accept-Language 字段的数据包 Wireshark 提供了强大的显示过滤器功能来筛选特定条件下的网络流量。为了捕获并分析 HTTP 数据包中 **不包含 `Accept-Language` 字段** 的请求,可以通过构建合适的布尔表达式实现。 #### 构建过滤器逻辑 Wireshark 支持基于字段存在的条件判断。如果要排除某些字段,则可以利用否定运算符 `!` 来完成这一需求。对于本场景中的问题,可以使用如下过滤器: ```plaintext http.request && !http.contains("Accept-Language") ``` 上述过滤器表示:仅保留 HTTP 请求数据包 (`http.request`) 并且这些数据包中不存在 `Accept-Language` 字段[^1]。 #### 验证过滤器效果 当应用该过滤器后,Wireshark 将只展示那些未携带 `Accept-Language` 部字段的 HTTP 请求。这有助于更高效地定位目标流量,而无需手动浏览大量无关的日志记录。 以下是 Python 脚本的一个示例片段用于动态调整抓取行为(尽管这不是直接针对 Wireshark 的操作,但它展示了如何配合工具链工作): ```python import random class CustomFilterMiddleware: def process_request(self, request, spider): # 设置随机 User-Agent 和其他信息 user_agent = random.choice(spider.settings.get("USER_AGENTS_LIST")) request.headers["User-Agent"] = user_agent # 如果需要额外控制 Accept-Language 参数的存在与否 if not spider.settings.getbool('INCLUDE_ACCEPT_LANGUAGE'): del request.headers['Accept-Language'] class DebugResponseMiddleware: def process_response(self, request, response, spider): # 打印当前请求以便验证配置生效情况 print(f"Request Headers: {request.headers}") return response ``` 以上脚本可用于爬虫项目中模拟不同客户端环境的行为模式[^2]。 #### 补充说明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环境中可能还需要考虑更多细节因素,比如区分 GET/POST 方法类型或者进一步细化 URL 匹配规则等。此外,确保所使用的版本支持相应语法也是成功实施的前提之一。 ---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