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之下,企业纷纷踏上转型之路,然而不少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与信息化转型的概念存在混淆。事实上,二者的差异主要受范围、文化、侧重点、客户体验这四个因素影响。
信息化转型是把模拟数据转化为数字形式,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旨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数字化转型则是企业运营方式的彻底变革,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目标是开拓全新的增长点。
一、信息化转型:现有流程的优化升级
信息化转型,也被称作信息化变革,企业践行这一理念已有相当长的时间。
其核心在于将模拟数据,例如纸质文件,转化为数字表现形式,像网站、在线目录或者电子文件等。
从最简易的层面理解,信息化就是把物理对象简化为数字形式的过程,常见的例子便是将纸质档案转化为 Excel 表格 。
这一过程循序渐进,围绕现有流程自动化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企业开展信息化转型,目的是改进流程、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
例如,一家生产型企业仓储管理原用纸质记录与口头沟通,业务扩大后问题频出。老板为降成本,先让其从纸质表格转为 Excel 表格记录,后因 Excel 有人工录入核对繁琐、库存修改不便等问题,又换成腾讯表格、WPS 等在线电子表格,实现实时数据更新。
这从纸质到电子的转变是典型的信息化转型。需注意,它仅改变工作方法,未从根本改变业务运营方式,“降本增效” 效果有限 。
二、数字化转型:企业运营的全面革新
与信息化转型相比,数字化转型概念更广,它是企业运营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这种变革更全面,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运营、客户体验、企业文化等业务各层面 。
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引入新商业模式和数字工具,为企业开拓全新增长点,对企业各业务环节进行彻底变革。
以智能仓储为例:
数字化转型不只是在线收集、实时更新和分析数据(这属于信息化),还涵盖业务上下游数据自动联动,比如上游变动下游数据自动更新,实现自动化扫码出入库、盘点、调拨,借助智能助手推送整体分析应用,依靠数据分析辅助科学决策,彻底颠覆原运营模式。
实际推进时,企业和员工难以一下子接受如此彻底的改变,所以多数老板会采用温和过渡方式,如先培养员工把纸质记录转为电子记录的习惯。
过渡期长短取决于企业高层的数字化认知和员工的数字化基础,不同企业耗时不同,互联网型企业过渡期通常比传统制造企业短。这致使部分处于数字化转型初期(类似信息化转型过渡阶段)的企业,让人混淆二者区别 。
三、关于数字化转型的常见误解
- 信息化转型和数字化转型是相同的:
这是完全错误的认知,二者在概念、范围、目标等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 数字化转型是一次性事件:
实则不然,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持续采用数字技术对现有流程进行改进 。
- 数字化转型仅适用于大型组织:
数字化转型适用于各类组织,无论规模大小,都能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竞争力、开拓新机遇。
四、数字化转型与信息化转型的四个主要区别
- 适用范围不同:
信息化转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重点在于采用数字技术改进先前已有的工作方法和秩序;而数字化转型则是全面的过程,涉及企业运营方式的重大变革。
- 文化变革程度不同:
信息化转型通常不需要组织内部进行重大的文化变革;而数字化转型则涉及重大的文化变革,包括思维方式、行为和态度的转变。
从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意识到变革需求开始,自上而下地渗透 “数字化文化”,要求基层员工也具备基本的数字化能力,养成数字化工作习惯 。
- 侧重点不同:
信息化转型主要侧重于提高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则是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收入来源,其中创新机制要求基于消费者数据洞察和行业动态制定数字业务战略,整合机制则是将新的数字化元素与现有运作模式相协调 。
- 客户体验不同:
信息化转型或许会对客户体验有所改善,但并非主要关注点;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在于创造无缝、个性化和数字化的客户体验 。
尽管数字化转型与信息化转型这两个概念常被互换使用,但它们在战略和范围上有着本质区别。
信息化转型侧重于增强现有业务模式,而数字化转型则致力于开发新业务模式和收入来源。企业只有清晰认识到二者差异,才能在转型之路上找准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