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ket信息数据结构
(1)数据结构:
struct sockaddr_in
{
short int sa_family; /*地址族*/ 地址族,区分是IPV4协议和IPV6协议(AF_INET和AF_INET6)
unsigned short int sin_port; /*端口号*/
struct in_addr sin_addr; /*IP地址*/
unsigned char sin_zero[8]; /*填充0 以保持与struct sockaddr同样大小*/
};
struct in_addr
{
unsigned long int s_addr; /* 32位IPv4地址,网络字节序 */
};
(2)数据存储优先顺序的转换
头文件:#include <arpa/inet.h>
htons(),ntohs(),htonl()和ntohl().
如果称某个系统所采用的字节序为主机字节序,则它可能是小端模式的,也可能是大端模式的。而端口号和IP地址都是以网络字节序存储的,不是主机字节序,网络字节序都是大端模式。要把主机字节序和网络字节序相互对应起来,需要对这两个字节存储优先顺序进行相互转化。这四个函数分别实现网络字节序和主机字节序的转化
eg:对于内存中存放的数0x12345678来说
如果是采用大端模式存放的,则其真实的数是:0x12345678
如果是采用小端模式存放的,则其真实的数是:0x78563412
例如 servaddr.sin_addr.s_addr = htonl(INADDR_ANY) 网络字节序定义一个值时,是大端模式定义的0x12345678,如果主机是小端模式,存入0x12345678,要用htonl函数会转换数据后变成0x78563412放入小端存储的主机内存,这样下次采用小端模式从内存里读出来的值才是0x12345678
(3)数据结构使用
注意:在绑定套接字前,通常定义一个结构体struct sockaddr_in变量,用bzero函数对结构体内容清0,在对每个成员进行初始化,最后再强制类型转换为(struct sockaddr *)的指针传入绑定参数即可。具体初始化过程如下,以服务器为例
struct sockadddr_in servaddr;
bzero(&;servaddr, sizeof(servaddr));
servaddr.sin_family = AF_INET; // IPV4协议
servaddr.sin_addr.s_addr = htonl(INADDR_ANY); // INADDR_ANY就是指定地址为0.0.0.0的地址,这个地址表示“任意地址”。
servaddr.sin_port = htons(554); //端口号
inet_addr、inet_ntoa
(1)函数原型:unsigned long int inet_addr(const char *cp);
作用:将十进制点分形式转换为二进制形式
参数:
cp:放置如“192.168.1.12”的点分十进制地址(字符串形式)
返回值:执行成功,返回对应的二进制数;执行出错,返回-1
使用:servaddr.sin_addr = inet_addr("192.168.1.111");
(2)函数原型char* inet_ntoa(struct in_addr in);
作用:将二进制形式转换成十进制点分形式字符串
使用:inet_ntoa(servaddr.sin_addr)
细节:为了简化编程一般将IP地址设置为INADDR_ANY,但是如果需要使用特定的IP地址则需要使用inet_addr 和inet_ntoa完成字符串和in_addr结构体的互换,in_addr是sockaddr_in成员,其代表IP地址。
2、socket编程
前言:开启服务器线程pthread_create(&threadId, NULL, RtspServerListen, NULL);
RtspServerListen线程函数建立服务器与客户端的连接
①socket:生成一个套接口描述符
函数原型:int socket(int domain,int type,int protocol);
头文件:#include <sys/socket.h>
函数的作用:创建新的socket套接字
参数:
domain:表示使用的地址类型,AF_INET表示IPV4,AF_INET6表示IPV6
type:①SOCK_STREAM:面向数据流(TCP)
②SOCK_DGRAM:使用不连续不可信赖的数据包连接(UDP)
③SOCK_RAW:提供原始网络协议存取
protocol:指定协议,0,表示使用默认的协议,但是要是使用raw socket协议,protocol就不能简单设为0,要与type参数匹配.
返回值:执行成功,返回套接字的描述符;执行失败,返回-1
使用:s32Socket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②bind:用来绑定一个端口号和IP地址,使套接口与指定的端口号和IP地址相关联
函数原型:int bind(int sockfd, const struct sockaddr *addr,socklen_t addrlen);
头文件:#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sys/types.h>
函数的作用:将第一步创建的s32Socket绑定IP地址和端口号
参数:
sockfd:套接字描述符
addr:服务器或者客户端自己的地址信息(协议族、IP、端口号)
addrlen:struct sockaddr结构的长度
返回值:执行成功,返回0;执行出错,返回-1.
使用:bind(s32Socket, (struct sockaddr *)&servaddr, sizeof(struct sockaddr_in));
③listen:使服务器的这个端口和IP处于监听状态,等待网络中某一客户机的连接请求。如果客户端有连接请求,端口就会接受这个连接
函数原型:int listen(int sockfd,int backlog);
头文件:#include <sys/socket.h>
函数的作用:监听网络,等待连接
参数:
sockfd:套接字描述符
backlog:允许接入的客户端数目
返回值:执行从成功 ,返回0;执行出错,返回-1.
注意:listen并没有开始接收连线,只是设置socket的listenz模式,真正连线的是在accept中
listen(s32Socket, 50);
④accept:接受网络连接,客户端连接和三次握手在accept中发生
函数原型:int accept(int sockfd,struct sockaddr *addr,int *addrlen);
头文件:#include <sys/socket.h>
函数的作用:接受网络连接,客户端连接和三次握手在accept中发生
参数:
sockfd:套接字描述符
addr:连接成功,用于填充客户端的地址
addrlen:struct sockaddr的长度
返回值:执行成功,返回新的套接字描述符;执行失败,返回-1
nAddrLen = sizeof(struct sockaddr_in);
s32CSocket = accept(s32Socket, (struct sockaddr*)&addrAccept, &nAddrLen)
补充:(1)接受远程计算机的连接请求,建立起与客户机之间的通信连接。服务器处于监听状态时,如果某时刻获得客户机的连接请求(只要我们客户端VLC输入rtsp//……点击播放,就会连上,因为VLC软件有rtsp维护软件代码,与我们server开启的rtsp协议严格遵守规则,所以点击播放内核编写的accept就能成功并获得client的基本信息,然后rec去得到client发送的请求字符串),此时并不是立即处理这个请求,而是将这个请求放在等待队列中,当系统空闲时再处理客户机的连接请求。当accept函数接受一个连接时,会返回一个新的s32CSocket标识符,以后的数据传输和读取就要通过这个新的socket编号来处理,原来参数中的s32Socket也可以继续使用,继续监听其它客户机的连接请求。(对应过来,客户请求连接我们的服务器,我们服务器先做了一些绑定和监听等等操作之后,如果允许连接,则调用accept函数产生一个新的套接字,然后用这个新的套接字跟我们的客户进行收发数据。也就是说,服务器跟一个客户端连接成功,会有两个套接字。)
(2)为什么要三次握手,假设一种异常情况:A客户端发出一个请求,在某个网络很差的时间点,增多了网络传输节点比如10个,没有发送到B服务器,B没有回复,但是请求没有丢失,然后A开始重发,现在网络好了,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