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 HTML出现,有了世界上最早的web浏览器
1994年 网页只是为了科学家们分享文档,完全是纯静态,只读性质的,这个时候被称为web1.0 时代。
它的限制表现为:
- 无法控制局部刷新,哪怕只是一个标点符号的改变也要重新下载整个页面。
- 运算全依赖于服务器,由于当时网速的限制,造成了通信缓慢,同步阻塞也造成了渲染困难的问题。经常出现:填写表单-提交-白屏加漫长的等待-密码输入错误的极差用户体验
- 所有页面都是静态的,这意味着我们有一千个商品,即使布局一模一样,我们也要写一千个页面去展示
1995年 JavaScript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使用情况。同年PHP的出现,实现了与数据库的交互以及用于生产动态页面的模板引擎。
1996-1999年 第一次浏览器之争
1999年 出现了用于异步数据传输的ActiveX,随即各大浏览器厂商模仿实现了XMLHttpRequest。这标识着Ajax的诞生,但是Ajax这个词是2005年问世的,特别是在谷歌使用Ajax技术打造了Gmail和谷歌地图之后,Ajax获得了巨大的关注。Ajax是Web网页迈向Web应用的关键技术,它标识着 Web2.0 时代的到来。
2004年 firefox问世,第二次浏览器之争
2006年 jQuery问世
jQuery主要用于操作DOM,其优雅的语法、符合直觉的事件驱动型的编程思维使其极易上手,因此很快风靡全球,大量基于jQuery的插件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更加稳固了jQuery作为JS库一哥的地位。
2008年 chrome浏览器 V8
现代浏览器的崛起终结了微软的垄断时代,前端的计算能力一下子变得过剩了。标准组织也非常配合的在2009年发布了第五代JavaScript,前端的装备得到了整体性的提高,前端界如同改革开放走进了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的新时代。
2009年 node.js
node是一个基于V8引擎的服务端JavaScript运行环境,类似于一个虚拟机,也就是说js在服务端语言中有了一席之地。如果说ajax是前端的第一次飞跃,那么node可算作前端的第二次飞跃。它意味着JavaScript走出了浏览器的藩篱,迈出了全端化的第一步。
Node.js 具有以下特点:
- 基于事件循环的异步 I/O 框架,能够提高 I/O 吞吐量
- 单线程运行,能够避免了多线程变量同步的问题
- 使得 JavaScript 可以编写后台代码,前后端编程语言统一。
2012年 TypeScript问世
TypeScript 是一种由微软开发的自由和开源的编程语言。它是 JavaScript 的一个超集,而且本质上向这个语言添加了可选的静态类型和基于类的面向对象编程。
TypeScript 扩展了 JavaScript 的语法,所以任何现有的 JavaScript 程序可以不加改变的在 TypeScript 下工作。TypeScript 是为大型应用之开发而设计,而编译时它产生 JavaScript 以确保兼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