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PART01. 码间干扰(ISI)
定义:当前bit码元受前面“history bit”影响,历史bit存在“拖尾”,蔓延到当前bit,在当前bit抽判时刻,叠加上噪声,引起码间干扰。
造成的原因是传输路径有损耗(Lossy line),信号高频分量丢失,表现为边沿变缓,长连0长连1后的跳变振幅降低,信号好像“拉不起来,拉不低”。
PART02. 加重技术解决码间干扰(ISI)
加重技术(emphasis),提升信号边沿处的振幅。
加重后的效果,
PART03. IC内部如何实现?
加2种emphasis,pre-cursor,post-cursor,以及一个main。
- pre-cursor提升跳变沿前的信号振幅。
- post-cursor提升跳变沿后的信号振幅。
- main提升整个信号的振幅。
例如下图xilinx的示意图三个放大器,加重幅度寄存器可配,5bit,[4:0]。
有没有更具体一点的IC内部的实现方式?有的,I-1,I0,I1三个电流源,实现currnet mode logic的不同bit电流驱动强度,电流强度实际在在RX端接电阻I*R,会降为电压信号。这个就是所谓的CML,current mode logic,沈土豪提过,是电流信号,高速serdes均是如此。
我还翻过VML,voltage mode logic,还可以用高速DAC实现TX信号的加重技术,直接输出一组高速的可变电压对应的数字信号。
PART04. 数字电路如何知道跳变沿需要加重?
原信号和原信号的delay信号,送入异或门,不同为1,直接获得跳变沿。
PART05. 有没有实测的信号波图?
有的,这么抽象,当然还是看图来的直接,下期见~更多的精美套图,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沈土豪的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