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es集群数据备份
任何一个存储数据的软件,都需要定期的备份我们的数据。es replica提供了运行时的高可用保障机制,可以容忍少数节点的故障和部分数据的丢失,但是整体上却不会丢失任何数据,而且不会影响集群运行。但是replica没法进行灾难性的数据保护,比如说机房彻底停电,所有机器全部当即,等等情况。对于这种灾难性的故障,我们就需要对集群中的数据进行备份了,集群中数据的完整备份。
要备份集群数据,就要使用snapshot api。这个api会将集群当前的状态和数据全部存储到一个外部的共享目录中去,比如NAS,或者hdfs。而且备份过程是非常智能的,第一次会备份全量的数据,但是接下来的snapshot就是备份两次snapshot之间的增量数据了。数据是增量进入es集群或者从es中删除的,那么每次做snapshot备份的时候,也会自动在snapshot备份中增量增加数据或者删除部分数据。因此这就意味着每次增量备份的速度都是非常快的。
如果要使用这个功能,我们需要有一个预先准备好的独立于es之外的共享目录,用来保存我们的snapshot备份数据。es支持多种不同的目录类型:shared filesystem,比如NAS;Amazon S3;hdfs;Azure Cloud。不过对于国内的情况而言,其实NAS应该很少用,一般来说,就用hdfs会比较多一些,跟hadoop这种离线大数据技术栈整合起来使用。
2、创建备份仓库
(1)创建和查询仓库的命令
PUT _snapshot/my_backup
{
"type": "fs",
"settings": {
"location": "/mount/backups/my_backup"
}
}
这里用了shared filesystem作为仓库类型,包括了仓库名称以及仓库类型是fs,还有仓库的地址。这个里面就包含了仓库的一些必要的元数据了。可能还有其他的一些参数可以配置,主要是基于我们的node和网络的性能来配置。max_snapshot_bytes_per_sec,这个参数用于指定数据从es灌入仓库的时候,进行限流,默认是20mb/s。max_restore_bytes_per_sec,这个参数用于指定数据从仓库中恢复到es的时候,进行限流,默认也是20mb/s。假如说网络是非常快速的,那么可以提高这两个参数的值,可以加快每次备份和恢复的速度,比如下面:
POST _snapshot/my_backup/
{
"type": "fs",
"settings": {
"location": "/mount/backups/my_backup",
"max_snapshot_bytes_per_sec" : "50mb",
"max_restore_bytes_per_sec" : "50mb"
}
}
创建一个仓库之后,就可以查看这个仓库的信息了:GET /_snapshot/my_backup,或者是查看所有的仓库,GET /_snapshot/_all。可能返回如下的信息:
{
"my_backup": {
"type": "fs",
"settin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