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OFDM的工作原理
OFDM即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是多载波调制的一种,通俗来说就是通过多条互相没有关系的通道传输不同的信息。
OFDM主要思想是:首先,将要传输的高速串行数据流进行串/并变换,变换成N路并行的低速数据流,且将信道分成若干个正交子信道,并分别用N个子载波进行调制,每一路子载波可以采用QPSK或MQAM等数字调制方式,不同的子载波采用的调制方式也可以不同。然后将调制好的各路已调信号叠加在一起构成发送信号。正交信号可以在接收端通过相关解调技术分离各个子载波。由于串/并变换后,高速串行数据流变换成了低速数据流,所传输的符号周期增加到大于多径延时时间后,可有效消除多径干扰。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已调信号叠加与传统的频分复用(FDM)不同。在传统的频分复用中,各个子载波上的信号频谱互不重叠,以便接收机能用滤波器将其分离、提取。而OFDM系统中的子载波数n很大,通常可达几百甚至几千,若采用传统的频分复用方法,则复用后信号频谱会很宽,这将降低频带利用率。因此,在OFDM系统中,各个子载波上的已调信号频谱是有部分重叠的,但保持相互正交,因此,称为正交频分复用。)
为什么OFDM可以减少子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ISI),具有抗多径衰弱的能力?
答:
- 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基本思想是将数据流分解成若干个独立的低速比特流,从频域上说就是分成多个子载波,然后并行发送出去。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高速传输时,由于多径传输而带来的码间干扰。
- 为了最大程度地消除多径效应和其他因素引起的码间干扰,OFDM技术还在每个信号中设置一段空闲的传输时段,称之为保护间隔,该时间段大于信道最大时延,从而不会对下一个信号产生延时引起的码间干扰。此时尽管由于多径传输发生前后信号的重叠,但由于空闲段的无信号,因此重叠部分不会产生干扰。实际应用中,由于空闲传输时段无波形,此时若为多个载波的重叠部分,则破坏了正交性,会由于多径传输引起信道间干扰(ICI,Inter Channel Interference),为此在空闲时间段也填入信号,称之为循环前缀(将OFDM符号尾部的信号复制到头部构成的),接收时则将此段信号舍弃。
原文链接
与传统的单载波调制技术相比,OFDM技术主要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 由于允许子载波之间有频谱交叠,因此OFDM系统具有较高的频谱利用率。
- 通过把信道划分为多个窄带子信道,OFDM系统能够很好地抵抗信道的频率选择性衰落。
- 通过插入保护间隔和循环前缀,在略微降低系统容量的前提下,可以有效消除多径干扰引起的ISI和ICI。
- 允许数据在复数域上进行调制或编码,有基于FFT/IFFT的快速算法。
OFDM技术具有下列缺点:
- 信号的峰均功率比(PAPR)较高(因为OFDM信号是由经过调制的多个子载波相加得到的),因而系统对于放大器、功耗以及A/D、D/A等有较高的要求。
- OFDM系统每个子信道的带宽较窄,所以OFDM对系统的载波频率偏移较为敏感,接收机需要有更好的调谐器以及更好的定时和频率恢复算法。
- 插入保护间隔使有效传输率降低了约10%。
原文链接
二、解释多径效应、 ISI、ICI、
多径效应(multipath effect):指电磁波经不同路径传播后,各分量场到达接收端时间不同,按各自相位相互叠加而造成干扰,使得原来的信号失真,或者产生错误。
ISI (Inter Symbol Interference) 符号间干扰:是指同一信号由于多径传播在接收端相互重叠而产生的干扰。与之相反,不同信号间的相关干扰就是码间串扰:由于系统传输总特性不理想,导致前后码元的波形畸变、展宽,并使前面波形出现很长的拖尾,蔓延到当前码元的抽样时刻上,从而对当前码元的判决造成干扰。
符号间干扰和码间串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