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易安!今天我们聊下DDD分层架构
微服务架构模型有好多种,例如整洁架构、CQRS和六边形架构等等。每种架构模式虽然提出的时代和背景不同,但其核心理念都是为了设计出“高内聚低耦合”的架构,轻松实现架构演进。而DDD分层架构的出现,使架构边界变得越来越清晰,它在微服务架构模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首先我们讲下前面这几种架构模型,再来探讨下DDD分层架构。
整洁架构
整洁架构又名“洋葱架构”。为什么叫它洋葱架构?看看下面这张图你就明白了。整洁架构的层就像洋葱片一样,它体现了分层的设计思想。
在整洁架构里,同心圆代表应用软件的不同部分,从里到外依次是领域模型、领域服务、应用服务和最外围的容易变化的内容,比如用户界面和基础设施。
整洁架构最主要的原则是依赖原则,它定义了各层的依赖关系,越往里依赖越低,代码级别越高,越是核心能力。外圆代码依赖只能指向内圆,内圆不需要知道外圆的任何情况。

在洋葱架构中,各层的职能是这样划分的:
-
领域模型实现领域内核心业务逻辑,它封装了企业级的业务规则。领域模型的主体是实体,一个实体可以是一个带方法的对象,也可以是一个数据结构和方法集合。 -
领域服务实现涉及多个实体的复杂业务逻辑。 -
应用服务实现与用户操作相关的服务组合与编排,它包含了应用特有的业务流程规则,封装和实现了系统所有用例。 -
最外层主要提供适配的能力,适配能力分为主动适配和被动适配。主动适配主要实现外部用户、网页、批处理和自动化测试等对内层业务逻辑访问适配。被动适配主要是实现核心业务逻辑对基础资源访问的适配,比如数据库、缓存、文件系统和消息中间件等。 -
红圈内的领域模型、领域服务和应用服务一起组成软件核心业务能力。
六边形架构
六边形架构又名“端口适配器架构”。追溯微服务架构的渊源,一般都会涉及到六边形架构。
六边形架构的核心理念是:应用是通过端口与外部进行交互的。我想这也是微服务架构下API网关盛行的主要原因吧。
也就是说,在下图的六边形架构中,红圈内的核心业务逻辑(应用程序和领域模型)与外部资源(包括APP、Web应用以及数据库资源等)完全隔离,仅通过适配器进行交互。它解决了业务逻辑与用户界面的代码交错问题,很好地实现了前后端分离。六边形架构各层的依赖关系与整洁架构一样,都是由外向内依赖。

六边形架构将系统分为内六边形和外六边形两层,这两层的职能划分如下:
-
红圈内的六边形实现应用的核心业务逻辑; -
外六边形完成外部应用、驱动和基础资源等的交互和访问,对前端应用以API主动适配的方式提供服务,对基础资源以依赖倒置被动适配的方式实现资源访问。
六边形架构的一个端口可能对应多个外部系统,不同的外部系统也可能会使用不同的适配器,由适配器负责协议转换。这就使得应用程序能够以一致的方式被用户、程序、自动化测试和批处理脚本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