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osure Fusion
本篇文章提出了一种将多曝光序列融合成一帧包含更多细节、内容,更高质量的图像,是一种后处理技术,而不是通常的HDR重建工作,这避免了在后处理过程中相机响应曲线(Camera Response Function)的标定。本文内容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衡量一些具体的图像质量指标,比如图像亮度、颜色饱和度等,来确定序列中的图像在融合过程中所占权重,并通过图像金字塔来完成图像融合。
Quality Measures
在对多曝光图像序列进行融合的时候,往往希望剔除掉平坦、无色的过曝或欠曝区域,给他们分配更少的权重,采用以下三种图像质量衡量方式,来实现从图像序列中挑选出质量更好的帧来赋予更高的融合权重。
Contrast: 用一个简单的Laplacian算子,从灰度图像 L L L中提取图像的高频信息,用此高频信息的幅值表示图像的局部对比度,并倾向于给对比度更高的帧赋予更高的融合权重,因为对比度更高的地方往往意味着存在边缘、纹理等重要的图像细节信息
C i , j , k = ∣ ▽ 2 L i , j , k ∣ C_{i,j,k}=|\bigtriangledown ^{2}L_{i,j,k}| Ci,j,k=∣▽2Li,j,k∣
Saturation: 当图像接近过曝或过暗时时,图像通常接近无色,即偏向纯黑或纯白,用R、G、B三通道的方差来表示图像的饱和度,并倾向于给高饱和度的帧赋予更高的融合权重,因为饱和度很高的地方往往意味着不不是过曝区也不是过暗区,且图像的颜色信息丰富
S i , j , k = V a r ( R i , j , k , G i , j , k , B i , j , k ) S_{i,j,k}=Var(R_{i,j,k},G_{i,j,k},B_{i,j,k}) Si,j,k=Var(Ri,j,k,Gi,j,k,Bi,j,k)
Well-Exposedness: 通过图像的亮度远离过曝亮度1和欠曝亮度0的距离,来判断某一帧图像曝光的好坏,即分别用图像像素值接近0.5的程度表示图像的曝光合适程度,因为像素值越接近0.5的地方,离过曝或欠曝越远,越容易表现出图像细节信息
E i , j , k = e − ( R i , j , k − 0.5 ) 2 2 σ 2 × e − ( G i , j , k − 0.5 ) 2 2 σ 2 × e − ( B i , j , k − 0.5 ) 2 2 σ 2 E_{i,j,k}=e^{-\frac{(R_{i,j,k}-0.5)^{2}}{2\sigma^{2}}}×e^{-\frac{(G_{i,j,k}-0.5)^{2}}{2\sigma^{2}}}×e^{-\frac{(B_{i,j,k}-0.5)^{2}}{2\sigma^{2}}} Ei,j,k=e−2σ2(Ri,j,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