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说下 KVC:
1. KVC(key - value - coding)键值编码, 更多情况下会简化程序代码, 常见用法:
1) 给私有变量(该变量不对外开放)赋值: [Person setValue: @"19" ForKeyPath:@"age"]
2) 字典转模型: setValuesForKeyWithDictionary
3) 取出私有变量: [Person valueForKey:@"age"]
4) 没有找到对应的 key 会崩溃: 重写setValueForUndefinedKey
> 缺点: 一旦使用 KVC, 编译器无法检查出错误, 即不会对设置的键, 键路径进行错误检查, 且执行效率低于自定义的 setter 和 getter 方法, 因为使用 KVC 键值编码, 必须先解析字符串, 然后设置或访问对象的实例变量
2. KVO: (key - value - observing) 典型的观察者模式, 被观察的对象必须使用 KVC 键值编码来修改它的实例而变量, 这样才能被观察者观察到
> 通过 KVO 监听 person 对象中那么属性发生改变
1) 给监听的属性设置一个观察者:
[self.person addObserver:self forKeyPath:@"name" options:NSKeyValueObservingOptionNew | NSKeyValueObservingOptionOld context:nil];
2) 当 person 的 name 的值发生变化时, 就会执行该方法
- (void)observeValueForKeyPath:(NSString *)keyPath ofObject:(id)object change:(NSDictionary<NSString *,id> *)change context:(void *)context
{
do something....
}
3) 当一个类的属性被观察的时候, 系统会通过 runtime 动态的创建一个该类的派生类, 并且会在这个类中重写基类被观察的属性的 setter 方法, 而且系统将这个类的 isa 指针指向了派生类 (NSNotifying_类名) , 从而实现了给监听的属性赋值时调用的是派生类的 setter 方法. 重写的 setter 方法会在调用原setter 方法前后, 通知观察对象值得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