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部分
- 多线程
- JAVA常用类
- 枚举类,注解
- Java集合
- 泛型
- I/O流
- 网络编程
- Java反射机制
- 新特性
多线程
-
区别程序,进程,线程
1. 程序——一段静态的代码
2. 进程——正在运行的一个程序,因此它会有开始,结束,生命周期这样的定义,所以说进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 线程——可视为一个程序内部的一条执行路径,一个进程中,可能同时运行多个线程
每个进程都拥有自己独立的:栈,程序计数器
多个线程,共享同一个进程中的结构:方法区,堆——这个交互的过程称为通讯,也是由于通讯的存在,多个线程操作共享的资源时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因此引出下面的线程的同步5. 一个java应用程序至少有三个线程,main()主线程,gc()垃圾回收线程,异常处理线程 6. 并行:多个CPU同时执行多个任务 7. 并发: 一个CPU执行多个任务 ——秒杀,多个人做一件事
-
线程的创建与使用
1. 创建方式1:
1. 1.继承于Thread类的子类
2. 重写Thread类中的run()方法——此线程执行的操作声明在run()中
3. 创建Thread类的子类的对象
4. 通过此对象调用start()package com; public class atgui { //main()方法——主线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通过Thread类的子类创建对象 MyThread myThread = new MyThread(); //使用该对象调用start(),开启分线程 myThread.start(); //主线程继续运行 //从结果上看好像主线程先行,然后才是分线程,但这可能是由于主线程运行的时间太短 //System.out.println("java"); //采用同样的运行内容 //每次的结果都不相同,这表明进程之间并没有先后之分, for (int i = 0; i < 100; i++) { if (i % 2 == 0) { System.out.println(i + "*******"); } } } } class MyThread extends Thread{ //重写run()方法 public void run() { for (int i = 0; i < 100; i++) { if(i%2==0){ System.out.println(i); } } } }
- start()方法的作用:
1. 启动当前线程(继承于Thread的线程)
2. 自动调用当前线程的run()方法——但run()方法已经重写了,所以就会调用重写后的run()方法,而该方法中就是我们需要分线程做的事 - 既然start()方法还是会调用run()方法,那为什么不直接用run()方法——这就涉及到start()方法能创建线程了,如果我们用run()代替start(),尽管不会报错,但是这再也不是多线程了,运行结果是固定的。
- 创建方式2:实现RUnnable接口
1. 创建一个实现Runnable接口的类
2. 实现类去实现Runnable中的抽象方法:run()
3. 创建实现类的对象
4. 将此对象作为参数传递到Thread类的构造器中,创建Thread类的对象
5. 通过Thread类的对象调用start() - 开发中优先选择实现Runnable接口的方式,原因:
1. 采用实现Runnable接口的方式,没有类的单继承性的局限
2. 实现的方式更适合来处理多个线程数据共享的情况 - 两种实现方式的联系——其实thread类也实现了Runnable接口,也就是说方式1,就是继承实现了Runnable的Thread,方式2就是直接实现Runnable,
因此二者的相同点就是都必须重写run()方法
- start()方法的作用:
-
Thread常见方法
1. getName(),setName()
2. currentThread(),静态方法,返回执行当前代码的进程
例如,修改main()方法所在主线程的名字,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3. yield()——静态方法,释放当前cpu的执行权,让其他线程去获取。但这个过程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可能刚放弃PUC的执行权,CPU立刻又分配给该进程。如果某个一个线程是一个不太重要的线程,我们就会在它里面调用yield()方法,让其他线程获得更多的执行机会
4. join()——在单核CPU中,如果线程a调用线程b的join()方法,那么线程a进入阻塞状态,一直都不会执行,直到进程b执行完毕,线程a才结束阻塞状态
5. sleep(long millitime)——定时阻塞,会返回一个Interrupted Exception,所以必须使用try catch(为什么不能使用throws,因为使用throws必须使run()方法继承某个Exception,但是run()方法是重写后的,而重写前的run()方法不会抛出异常,根据重写的规则,子类抛的异常类型不大于父类,所以不能使用throws)。
6. isAlive()——判断当前进程是否存活 -
线程的调度——线程的优先级
-
线程的生命周期
1. 新建 Thread a=new Thread();
2. 就绪——调用start(),
3. 运行——获取CPU执行权
4. 阻塞
5. 死亡
-
线程的同步
1. 正如上面说到的,当一个线程正在操作某个共享变量时,其他线程可能会参与进来,这就可能导致安全问题 2. 如何解决——设定,当一个线程a在操作某个变量时,其它线程不能参与进来,直到线程a操作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线程a出现阻塞,也不可改变 3. 在java中,我们通过同步机制来解决线程问题 4. 方法1:同步代码块 1. synchronized(同步监视器){ //需要被同步的代码——操作共享数据的代码 } 2. 3. 需要被同步的代码——操作共享数据的代码 4. 同步监视器:俗称,锁,任何一个对象都可以 1. 锁的要求——多个线程共用一把锁 2. 在面对implement Runnable的类时,由于类中的数据把本来就是共享的,所以锁的定义很随意。但当extends Thread时,要注意一定要声明为static的。 3. 在implement Runnable接口的创建多线程的方式中,我们可以考虑使用this充当锁;但extends Thread类的创建多线程的方式中,慎用this充当锁,但可以考虑使用当前类来充当锁。 5. 同步代码块的缺点:使用同步代码块执行程序,效率低下。因为只能有一个线程参与,其他线程等待,相当于单线程。 5. 方法2: 同步方法 1. 同步方法,仍涉及同步监视器,只是是不需要显式的声明 2. 非静态的同步方法,同步监视器是this 3. 静态的同步方法,同步监视器是当前类本身 4. 将懒汉式改为线程安全的 class Bank{ private Bank(){}; private static Bank instance = null;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Bank getInstance(){ /* if(instance == null){ instance =new Bank(); } return instance;*/ //方式1 // synchronized (Bank.class){ // if(instance == null){ // instance =new Bank(); // } // return instance; // } //方式2 if(instance == null){ synchronized (Bank.class){ instance =new Bank(); } } return instance; }
-
线程的死锁
1. 不同的线程分别占用对方所需的同步资源不放弃,都在等待对方放弃自己需要的同步资源,这就形成线程的死锁
2. 出现死锁之后,不会出现异常,不会出现提示,只是所有的线程都处于阻塞状态,无法继续
3. -
线程的通信
-
JDK4.0新增线程创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