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八大风险。
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 银行获取客户信息的不完整性
- 信用风险具有非系统特性。贷企业或个人的还款能力大多取决于自身的财务状况、经营好坏以及还款意愿等个体因素。
- 信用风险收益率呈非正态分布。大多数情况下贷款能正常收回,银行可得到利息收入,但是当坏账发生时,银行将损失整个本息。
信用评级主要有两种模式:
1)由第三方专业机构提供,并给出相应的信用统计信息的外部信用评级。通常由专业评估信用风险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著名的国际评级机构有穆迪公司、标准普尔公司和惠誉国际公司。评级机构使用字母评级符号(如‘AAA’至;D)来表达对信用风险说的意见;
2)由银行或者企业根据内部数据开发的内部信用评级。银行通过建立自己的评级体系,并将其应用到客户准入、信贷流程化管理、贷款定价、资本计量、收益分析等银行内部管理流程中,实现了信用风险管理的定量化与精细化,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
信用卡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评分模型
在信用卡的风险管理过程中,信用评分模型是银行和信用卡公司最重要的的核心管理技术之一。它运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对目标客户和现有客户的信用历史记录、行为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挖掘符合自身市场目标的客户及预测未来的信用表现等。
信用风险评分模型: 在客户获取期建立,用于预测客户违约风险的概率。
申请风险评分模型: 在客户申请处理期建立,预测客户开户后一定时期内违约拖欠的风险概率。
行为评分模型: 在账户管理期建立,通过对持卡人交易行为的监控,对其风险、收益、流失倾向做出预测。
欺诈风险评分模型: 在客户申请处理期和账户管理期都有所涉及,主要预测申请欺诈和刷卡交易欺诈行为的概率。
催收评分模型: 预测逾期账户对催收策略反应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