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tlin也支持面向对象的三大特征:封装、继承和多态。
7.1 类和对象
- 类是某一批对象的抽象,可以把类理解成某种概念;对象才是一个具体存在的实体。
- kotlin定义类的简单语法:[修饰符] class 类名 [constructor 主构造器 ] {//1.零到多个次构造器定义 //2.零个到多个属性 //3.零到多个方法}
- 修饰符:public , internal , private(只能其中之一) , final , open , abstract(只能其中之一),或者完全省略修饰符。
- 类名只要是一个合法的标识符即可,每个单词首字母大写
- kotlin通过调用构造返回该类的对象(无须使用new) ,所有kotlin类可以有0-1主构造器和0-N个次构造器,主构造器在类名和泛型声明后。例子:class User constructor(firstName : String){}
- 主构造器就是在类头使用constructor关键字定义一个无执行体的构造器。如果主构造器没有任何注解或者修饰符,则可以省略constructor关键字,即:class User (firstName : String){}
- 写类时若没有手动提供构造器,系统会自动提供一个无参构造器,默认用public修饰。
- 定义属性语法 [修饰符] var | val 属性名 : 类型 [= 默认值] [<getter>] [<setter>]
-
定义构造器的语法:[修饰符] constructor (形参列表) { //由零条到多条可执行语句组成}
-
通过对象访问方法或属性的语法是:对象.属性|方法(参数)
7.2 方法详解
-
Kotlin的方法和函数其实是统一的
-
中缀表示法:使用infix修饰,infix方法只能有一个参数
-
componentN方法与解构:程序希望将对象解构给几个变量,就需要为该类定义几个componentN()方法,且该方法需要使用operator修饰。占位符:下划线“_”
-
Kotlin本身不支持定义返回多个值的函数或方法,但是通过对象解构可以实现函数返回多个值——本质是让Kotlin返回一个支持解构的对象。
-
解构用到的特殊类:数据类
-
数据类的特性:除了使用data修饰之外,还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
1.主构造器至少需要一个参数。
-
2.主构造的所有参数需要用val或var声明为属性。
-
3.数据类不能用abstract、open、sealed修饰,也不能定义成内部类
-
定义数据类后,系统自动为数据类生成如下内容:
-
1.生成equals()/hashCode()方法。
-
2.自动重写toString()方法,返回形式如“User(name = John,age = 42)”的字符串
-
3.为每个属性自动生成operator修饰的componentN()方法。
-
4.生成copy()方法,用于完成对象复制
-
Pair和Triple两个数据类
-
在Lambda表达式中解构,前提是表达式的参数是支持解构的类型
-
//Lambda表达式包含两个参数和使用解构的区别 {a -> ...} //一个参数 {a,b -> ...} //两个参数 {(a,b)->...} //一个解构对 {(a,b),c -> ...} //一个解构对和第三个参数
Lambda表达式的多个参数是不需要使用圆括号,只要看到在Lambda表达式中的形参列表中出现圆括号了,那就是使用解构了。
7.3属性 和 字段
-
读写属性与只读属性---》val 定义只读属性,var定义读写属性,系统为只读属性生成getter()方法,为读写属性生成getter()和setter()方法。
-
定义普通属性时,需要程序员显式指定初始值:要么在定义时指定初始值,要么在构造器中指定初始值。
-
kotlin只能使用点语法访问属性。
-
定义setter和getter方法时无须使用fun关键字。
-
field 称为幕后字段
-
Kotlin类的属性有幕后字段,则Kotlin要求为该属性显示指定初始值——要么在定义时指定,要么在构造器中指定,如果属性没有幕后字段,则不允许为该属性指定初始值。
-
p148 自定义幕后属性(没有必要)
-
延迟初始化属性:lateinit修饰的属性可以在定义属性时和在构造器中都不对属性执行初始化
-
lateinit修饰符有以下限制:1.lateinit只能修饰在类体中声明的可变属性。2.修饰的属性不能有自定义的getter和setter方法
-
3.属性必须是非空类型 4.修饰的属性不能是原生属性(不能是8中基本类型)
-
内联属性:inline(不懂需要补充学习)
7.4 隐藏和封装
- 定义:对象的状态信息隐藏在对象内部,不允许外部程序直接访问对象内部信息,而是通过该类所提供的方法来实现对内部信息的操作和访问。封装需要通过使用包和访问权限修饰符来实现
- 包和导包,权限修饰符的使用
- 如果主构造器没有任何注解或可见性修饰符,则可以省略constructor关键字
- 主构造器的作用:1.初始化块时可以使用主构造器定义的形参 2.在声明属性时可以使用主构造器定义的形参
- 初始化块的语法:init{//初始化快中的可执行代码,可以使用主构造器定义的参数}
- 通过把多个构造器中的相同代码提取到初始化块中定义,能更好地提高初始化代码的复用性,提高整个应用的可维护性。
- 同一个类里具有多个构造器,多个构造器的形参列表不同,即被称为构造器重置。
- 初始化块总会在所有次构造器之前执行,专业术语叫做:所有的次构造器都要委托调用初始化块。
7.6 类的继承
-
语法:修饰符 class SubClass : SuperClass{ //类定义部分}
-
Any类不是java.lang.object类,Any类只有equals()、hashCode()和toString()这三个方法。
-
Kotlin类默认就有final修饰,不能派生子类,为了让一个类能派生子类,需要使用open修饰该类。
-
主构造,次级构造
-
方法重写:“两同两小一大”规则,两同--》方法名相同,形参列表相同,两小--》子类方法的返回值类型应比父类方法的返回值类型更小或相等,子类方法声明抛出的异常应比父类方法声明抛出的异常类更小或相等,一大----》指子类方法的访问权限应比父类方法的访问权限更大或相等。
-
重写父类的属性:重写父类的属性与重写父类的方法相似:父类被重写的属性必须使用open修饰,子类重写的属性必须使用override修饰。此外,属性重写还有如下两个限制。1.重写的子类属性的类型与父类属性的类型要兼容。2.诚谢的子类属性要提供更大的访问权限。
-
super 用于限定该对象调用它从父类继承得到的属性或方法。
-
强制重写:interface
-
多态:编译类型与运行类型不一致,就可能出现多态
-
强制转换符包含as和as?两个。强制转换通常总是向下转型。为了保证类型转换不会出错,Kotlin提供了类型检查运算符:is和!is。
-
as:不安全的强制转型运算符,如果转型失败,程序将会引发ClassCastException异常。
-
as?:安全的强制转型运算符,如果转型失败,程序不会引发异常,而是返回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