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层模型
二、应用层
**作用:**是体系结构中的最高。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协议:**HTTP、FTP、SMTP、Telnet、DNS
三、传输层
传输单元: 报文段
作用: 提供应用进程之间的逻辑通信(即端到端的通信),由于一个主机可同时运行多个进程,因此运输层有复用和分用的功能。
复用和分用
复用:指发送方不同的应用进程都可以使用同一传输层协议传送数据。
分用:指接收方的传输层在剥去报文首部后能够把这些数据正常交付到目的应用程序。
TCP(全双工通信):
面向连接的:发送数据之前需要建立连接,因此增加了开销和发送数据的延迟;
可靠交付:TCP传递的数据无差错、无丢失、无重复、且按序到达;
面向字节流:TCP协议把上层交付的应用层数据单纯地看成是一系列无结构的字节流,可以进行拆分和合并成一个报文段发送;
UDP(全双工通信):
无连接:发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因此减少了开销和发送数据的延迟;
尽最大努力交付:不保证可靠交付,因此数据传输过程中不需要维护复杂的连接状态;
面向报文的:应用层交给UDP多长的报文,UDP既不合并,也不拆分,就照样发送,即一次发送一个报文;
中继设备: 网关:用来连接两种不同的网络
协议: TCP、UDP
四、网络层
传输单元: IP数据包,分为"标头"和"数据"两个部分
作用: 提供主机之间的逻辑通信
异构网络互联:将两个以上的计算机网络通过一定的方法,用一种或多种通信处理设备(中继设备)相互联接起来。
路由选择:构造、维护路由表。
分组转发:路由器根据路由表将IP数据报转发出去。
拥塞控制:控制过量的分组引起网络性能下降的阻塞现象。
协议:
ARP:对于特定的IP地址,查询其对应的物理地址
DHCP:给网络中的主机动态分配IP地址
中继设备:
路由器:连接因特网中各局域网、广域网的设备,它会根据信道的情况自动选择和设定路由,以最佳路径,按前后顺序发送信号。
交换机
协议: IP、ICMP、ARP、PARP
ICMP:一种面向无连接的协议,用于传输出错报告控制信息。
ARP:是根据IP地址获取物理地址的一个TCP/IP协议
五、数据链路层
传输单元: 帧(Frame),每一帧分成三个部分,帧首部,IP数据报,帧尾部。
作用: 将上层的"IP数据报"封装成帧交给物理层传输,以及分析物理层提交的数据帧,提取出"IP数据报"交给网络层。
中继设备:
网桥:把两个或多个以太网通过网桥连接起来变成一个网段
交换机:实际上就是一个多端口网桥
网卡
局域网: 在一个较小地理范围内,将各种计算机等设备通过双绞线等介质连接
广域网:
ppp协议:面向字节,采用字节填充方式,只支持全双工链路
HDLC协议:面向比特,采用0比特插入法,帧类分为信息帧、监督帧和无编号帧。
注意: ARP协议工作在数据链路层,但是是为网络层服务的,所以划分到网络层。
协议: PPP:用来支持全双工的同异步链路上进行点到点之间的传输.
六、物理层
作用: 负责传送0和1的电信号。
中继设备:
中继器:将信号整形并放大再转发出去,消除信号的失真和衰减问题。
集线器:实质上是一个大多端口中继器,对信号进行放大后发到其他所有端口
网线
双绞线
通信基础:
信道:
单工:只有一个方向的通信
半双工:通信双方都可以发送、接收信息,但不能同时发送接收
全双工:通信双方可以同时发送、接收信息。
调制和解码
调制:把数据变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
解码:把数据变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
传输方式
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
分组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