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定义
定义一系列算法,将每一个算法封装起来,并让它们可以相互替换。策略模式让算法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而变化,也称为政策模式(Policy)。
核心:
将算法封装到子类中,由接口对象管理,根据初始化的对象选择需要的策略算法。
模式结构
策略模式包含如下角色:
Context: 环境类
Strategy: 抽象策略类
ConcreteStrategy: 具体策略类
代码实现
通常如果一个问题有多个解决方案或者稍有区别的操作时,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利用if-else or switch-case方式来解决,对于简单的解决方案这样做无疑是比较简单、方便、快捷的,但是如果解决方案中包括大量的处理逻辑需要封装,或者处理方式变动较大的时候则就显得混乱、复杂,而策略模式则很好的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它将各种方案分离开来,让操作者根据具体的需求来动态的选择不同的策略方案。 这里我们以排序算法做事例
//排序接口
package Strategy;
public interface Sort {
void sort();
}
//插入排序
package Strategy;
public class InsertionSort implements Sort{
@Override
public void sort()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使用插入排序");
}
}
//希尔排序
package Strategy;
public class ShellsSort implements Sort{
@Override
public void sort()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ystem.out.println("使用希尔排序");
}
}
//环境类,使用策略
package Strategy;
public class Context {
private Sort sorts;
public Context(Sort sort){
this.sorts = sort;
}
public void useSort(){
sorts.sort();
}
}
//测试用例
package Strategy;
public class TestStrategy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ort s = new ShellsSort();
Context c = new Context(s);
c.useSort();
}
}
模式分析
策略模式是一个比较容易理解和使用的设计模式,策略模式是对算法的封装,它把算法的责任和算法本身分割开,委派给不同的对象管理。策略模式通常把一个系列的算法封装到一系列的策略类里面,作为一个抽象策略类的子类。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准备一组算法,并将每一个算法封装起来,使得它们可以互换”。
在策略模式中,应当由客户端自己决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具体策略角色。
策略模式仅仅封装算法,提供新算法插入到已有系统中,以及老算法从系统中“退休”的方便,策略模式并不决定在何时使用何种算法,算法的选择由客户端来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但是客户端需要理解所有具体策略类之间的区别,以便选择合适的算法,这也是策略模式的缺点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客户端的使用难度。
策略模式的优点
策略模式提供了对“开闭原则”的完美支持,用户可以在不修改原有系统的基础上选择算法或行为,也可以灵活地增加新的算法或行为。
策略模式提供了管理相关的算法族的办法。
策略模式提供了可以替换继承关系的办法。
使用策略模式可以避免使用多重条件转移语句。
策略模式的缺点
客户端必须知道所有的策略类,并自行决定使用哪一个策略类。
策略模式将造成产生很多策略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