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coder-Decoder模型及RNN的实现
Encoder-Decoder(编码-解码)是深度学习中非常常见的一个模型框架,比如无监督算法的auto-encoding就是用编码-解码的结构设计并训练的;比如这两年比较热的image caption的应用,就是CNN-RNN的编码-解码框架;再比如神经网络机器翻译NMT模型,往往就是LSTM-LSTM的编码-解码框架。因此,准确的说,Encoder-Decoder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模型,而是一类框架。Encoder和Decoder部分可以是任意的文字,语音,图像,视频数据,模型可以采用CNN,RNN,BiRNN、LSTM、GRU等等。所以基于Encoder-Decoder,我们可以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应用算法。
Encoder-Decoder框架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是一个End-to-End学习的算法;本文将以文本-文本的例子作为介绍,这样的模型往往用在机器翻译中,比如将法语翻译成英语。这样的模型也被叫做 Sequence to Sequence learning[1]。所谓编码,就是将输入序列转化成一个固定长度的向量;解码,就是将之前生成的固定向量再转化成输出序列。 如下图示意[3]:
Encoder-Decoder
这里写图片描述
只要端到端训练RNN(LSTM)网络就可以了,在每一个句子末尾打上一个end-of-sentence symbol, EOS符号,用输入句子来预测输出句子。这样的模型就可以完成基本的英语-法语的翻译任务。
实际上这样的模型能做什么应用完全取决于训练数据,如果用英语-法语对应句子作为输入输出训练,那就是英法翻译;如果用文章-摘要来训练那就是自动摘要机了。
基本的Encoder-Decoder模型非常经典,但是也有局限性。最大的局限性就在于编码和解码之间的唯一联系就是一个固定长度的语义向量c。也就是说,编码器要将整个序列的信息压缩进一个固定长度的向量中去。但是这样做有两个弊端,一是语义向量无法完全表示整个序列的信息,还有就是先输入的内容携带的信息会被后输入的信息稀释掉,或者说,被覆盖了。输入序列越长,这个现象就越严重。这就使得在解码的时候一开始就没有获得输入序列足够的信息, 那么解码的准确度自然也就要打个折扣了。
Attention模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Attention模型,或者说注意力模型。简单的说,这种模型在产生输出的时候,还会产生一个“注意力范围”表示接下来输出的时候要重点关注输入序列中的哪些部分,然后根据关注的区域来产生下一个输出,如此往复。模型的大概示意图如下所示
相比于之前的encoder-decoder模型,attention模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不再要求编码器将所有输入信息都编码进一个固定长度的向量之中。相反,此时编码器需要将输入编码成一个向量的序列,而在解码的时候,每一步都会选择性的从向量序列中挑选一个子集进行进一步处理。这样,在产生每一个输出的时候,都能够做到充分利用输入序列携带的信息。而且这种方法在翻译任务中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果。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一个用于翻译任务的结构。解码部分使用了attention模型,而在编码部分,则使用了BiRNN(bidirectional RNN,双向RNN)
转载自:https://blog.youkuaiyun.com/u011734144/article/details/8023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