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在当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愈加离不开它。地名与地理学、语言学、民俗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学科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地名,促进了对地名的认识。语言学方法是现代地名学中的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从语言学角度看,地名是一种语言符号,它借助于语言中的词或词组来指称特定地域上的地理实体,因而,必然要体现出某些语言学方面的特点和规律。下面,笔者就从地名的语音形式、构造方式、用词特点及内涵等几个方面对睢宁地名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探讨。
一、睢宁概况
睢宁县位于徐州市东南部,地处淮海黄泛冲积平原,面积1773平方公里。睢宁历史悠久,商、周时称取虑国,秦朝时设取虑县,自汉朝起先后称睢陵县、北陵县、晋陵县等。金朝兴定二年置睢宁县,取“睢水安宁”之意。境内有圯桥、白门楼、戚姬苑等名胜古迹。
睢宁县现辖睢城镇、双沟镇等16个乡镇。笔者统计了全部行政乡镇和行政村的最新地名。对于自然村地名,由于其数量上的众多以及同行政村地名的相似,笔者没有将其全部纳入统计之列,只统计了一些能够反映当地地名特点的自然村地名。共统计430个地名,其中县名1个,乡镇名16个,行政村名401个,自然村地名12个。
二、睢宁地名的音节结构分析
本着不影响表达和交流的原则,笔者去掉了地名官方全称中的那些具有行政区划色彩的“镇”“街道”“村”等名称。例如王集镇、田河村、葛段村便处理为王集、田河、葛段。事实上,这样的处理更加符合当地人使用地名的实际情况。统计结果如下:双音节地名:睢城、官山、王集等,共计406个,占地名总数的94.42%。三音节地名:王小楼、李潘圩、黄山前、骑路刘等,共计14个,占地名总数的3.26%。四音节地名:樱花街道、元府街道、中山街道等,共计10个,占地名总数的2.33%。通过统计,我们发现睢宁地名在音节形式上有着以下特点:
(一)双音节地名占绝对优势
该特点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占优势的词汇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