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在Java中已经使用了这种模式。当我们在使用TreeSet的时候,提供了一个比较器(代码如下),TreeSet set = new TreeSet(new PersonComparator());就是我们在给TreeSet传什么样的比较器它就按照什么样的比较器去比较,传升序的比较器就按照升序比较,传降序的就按照降序的比较等等。而TreeSet本身是没有任何变化的,唯一变化的是用户给它传进去的比较器发生变化。这种模式就叫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
public class TreeSetTest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reeSet set = new TreeSet(new PersonComparator());
Person p1 = new Person(10);
Person p2 = new Person(20);
Person p3 = new Person(30);
Person p4 = new Person(40);
set.add(p1);
set.add(p2);
set.add(p3);
set.add(p4);
for(Iterator iter = set.iterator(); iter.hasNext();)
{
Person p = (Person)iter.next();
System.out.println(p.score);
}
}
}
class Person
{
int score;
public Person(int score)
{
this.score = score;
}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return String.valueOf(this.score);
}
}
class PersonComparator implements Comparator
{
//compare()方法返回负数、零、整数,分别表示arg0比arg1 小、相等、大
public int compare(Object arg0, Object arg1)
{
Person p1 = (Person) arg0;
Person p2 = (Person) arg1;
return p2.score - p1.score;
}
}
策略中体现两个非常基本的面向对象设计的原则
-封装变化的概念 -编程中使用接口,而不是对接口的实现
面向接口的编程
策略模式的定义
-定义算法,将每个算法都封装起来,并且使它们之间可以互换。
-策略模式使这些算法在客户端调用它们的时候能够互不影响地变化。策略模式地意义
– 策略模式使开发人员能够开发出由许多可替换的部分组成的软件,并且各个部分之间是弱连接的关系。
– 弱连接的使具有更强的可扩展性,易于维护;更重要的是,它大大提高了软件的可重用性。策略模式的组成
– 抽象策略角色:策略类,通常由一个接口或者抽象类实。(抽象的Comparator接口)
– 具体策略角色:包装了相关的算法和行为。(具体的Comparator接口的实现类)
– 环境角色: 持有一个策略类的引用,最终给客户端调用的。(TreeSet类,具体调用策略角色的类。客户端就是在main方法里new TreeSet去调用)策略模式的实现
– 策略模式的用意是针对一组算法,将每一个算法封装到具有共同接口的独立的类中, 从而使得它们可以相互替换。
– 策略模式使得算法可以在不影响到客户端的情况下发生变化。 使用策略模式可以把行为和环境分割开来。
– 环境类负责维持和查询行为类,各种算法则在具体策略中提供。 由于算法和环境独立开来,算法的修改都不会影响环境和客户端策略模式的编写步骤
– 1.对策略对象定义一个公共接口。
– 2.编写策略类,该类实现了上面的公共接口
– 3. 在使用策略对象的类中保存一个对策略对象的引用。
– 4.在使用策略对象的类中,实现对策略对象的set和get方法( 注入)或者使用构造方法完成赋值参看JDK Collections类的源代码
实现自己的策略模式
策略模式的缺点
– 1.客户端必须知道所有的策略类,并自行决定
使用哪一个策略类。
– 2.造成很多的策略类。解决方案
– 采用工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