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6年,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定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1636年,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投靠清朝,与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同年顺治帝(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延平王郑成功在1661年收复了当时为荷兰殖民地的台湾。永历帝被害后,郑成功之子郑经继续使用南明永历年号(欲反清复明,搞台独),礼待南明宁靖王朱术桂,但未再拥立明朝宗室称帝和监国。1683年,清朝攻克台湾,明郑结束,1684年设立台湾府。清军入关后历经20多年的战争,先后灭亡大顺、大西和南明等政权,基本统一全国。近代以后在与西方交往中,还短暂的以中华大清国来签订不平定条约,此后大清国和中国两词混用,逐步使中国这一称呼替代了大清国。辛亥革命后以及民国期间对其称呼多为前清。
清朝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国力逐步发展至鼎盛,但中后期,由于闭关锁国等原因,国力逐渐落后于西方。
康熙时期:1662年,康熙帝即位,平叛乱,收台湾(明末,荷兰占台湾),统一中国,对内发展经济,对外抗击沙俄。
雍正时期:1723年,雍正帝即位,对内管理好少数民族,对外与沙俄规定国土边界,是西北大致和平,在“康雍乾”阶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他派出的特务很多,用来监控地方情况,同时,兴起残暴的文字狱,迫害知识分子,压制汉族人反抗意识,文人不再敢研究先进文化、技术,社会逐渐落后于西方。
乾隆时期:1735年,乾隆帝即位,在文、武方面都有建树,但是,乾隆时期,依然大兴文字狱,文化发展缓慢,此外,乾隆六下江南,广修园林,劳民伤财;人口暴增,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土地被地主兼并),朝政内和珅等贪官亦腐败,陆续爆发了各地农民起义。1799年乾隆去世,嘉庆帝亲政,但无法解决社会矛盾,清朝逐步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