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解inode
文件储存在硬盘上,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扇区"(Sector)。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相当于0.5KB)。
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即一次性读取一个"块"(block)。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块",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块"的大小,最常见的是4KB,即连续八个 sector组成一个 block。文件数据都储存在"块"中,需要一个地方储存文件的元信息,比如文件的创建者、文件的创建日期、文件的大小等等。这种储存文件元信息的区域就叫做inode,中文译名为"索引节点"。
用法:stat命令查看某个文件的inode信息,1)stat+路径
二,inode内容
inode包含文件的元信息,具体来说有以下内容:
* 文件的字节数
* 文件拥有者的User ID
* 文件的Group ID
* 文件的读、写、执行权限
* 文件的时间戳,共有三个:ctime指inode上一次变动的时间,mtime指文件内容上一次变动的时间,atime指文件上一次打开的时间。
查看每个硬盘分区的inode总数和已经使用的数量,可以使用df命令。:df -i
使用ls -i可查看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
三, inode号码
每个inode都有一个号码,操作系统用inode号码来识别不同的文件。
注意:Unix/Linux系统内部不使用文件名,而使用inode号码来识别文件。对于系统来说,文件名只是inode号码便于识别的别称或者绰号。
表面上,用户通过文件名,打开文件。实际上,系统内部这个过程分成三步:首先,系统找到这个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其次,通过inode号码,获取inode信息;最后,根据inode信息,找到文件数据所在的block,读出数据。
用ls -i命令,可以看到文件名对应的inode号码:ls -i finename ls-li列出文件第一列的inode号
读取inode节点内的信息需要目录文件的执行权限(x)
在linux中,inode才是文件的唯一标识而非文件名。文件名只是为了方便人们的记忆和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