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ART-FLASH技术深度解析

AI助手已提取文章相关产品:

智多晶 UART-FLASH 技术深度解析

在消费类电子产品的设计战场上,每一分钱、每一平方毫米的PCB面积、每一个IO引脚都可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尤其是在智能门铃、儿童玩具、家电提示音这类对成本极度敏感的应用中,工程师们常常面临一个两难选择:要么用昂贵的MCU搭配SPI Flash实现灵活升级,要么固化功能以节省开支——直到像智多晶这样的国产SoC厂商带来了“UART-FLASH”这一看似违和却异常实用的技术方案。

它不追求极致性能,也不标榜前沿架构,而是用一种近乎“取巧”的方式,在资源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实现了外部存储扩展的可能性。听起来不可思议?毕竟UART不是用来串口打印和通信的吗?怎么还能读写Flash?

答案就在于: 把通用异步收发器当成时钟发生器来用


想象一下,你手里的MCU没有SPI控制器,只有最基本的UART模块和几个GPIO。现在你要从一片W25Q16JV里读出一段ADPCM编码的语音数据并播放出来。传统思路走不通了——没有SPI,没法驱动Flash;加个专用控制器又会推高成本。这时候,如果能让UART_TX输出精确的时钟信号,再配合软件控制片选与方向切换,是不是就能模拟出SPI的基本操作?

这正是智多晶在其ZD68F系列语音SoC中实现的核心机制。这些芯片本身基于增强型8051内核,集成了音频解码引擎和PWM输出,但并未内置原生SPI控制器。为了支持外挂Flash存储语音内容,他们巧妙地复用了UART硬件,通过特定波特率发送固定字节(如 0x55 ),在TX引脚上生成稳定的方波时钟,从而为外部SPI NOR Flash提供SCLK信号。

整个过程就像一场精密的“电平时序舞蹈”。比如设置波特率为2Mbps时,每位数据持续时间为500ns,恰好能满足大多数SPI Flash对最低时钟周期的要求(通常≥80ns)。此时发送一个字节,就会在TX线上产生8个时钟脉冲。只要控制得当,完全可以用这种方式逐步移位传输命令、地址和数据。

接收端则依赖UART_RX配合定时采样完成。虽然UART接收是基于起始位触发的异步机制,不适合直接处理连续流数据,但在半双工模式下,我们可以通过“发一个空字节→收一个字节”的方式,利用发送动作带动时钟,同时捕获Flash返回的数据。典型的JEDEC ID读取流程如下:

void uart_flash_read_jedec_id(uint8_t *id_buf) {
    gpio_clear(FLASH_CS_PIN);        // 拉低片选

    uart_send_byte(0x9F);            // 发送读ID命令
    uart_send_byte(0x00);            // dummy byte,触发第一个数据返回
    id_buf[0] = uart_receive_byte();
    uart_send_byte(0x00);
    id_buf[1] = uart_receive_byte();
    uart_send_byte(0x00);
    id_buf[2] = uart_receive_byte();

    gpio_set(FLASH_CS_PIN);          // 结束操作
}

这段代码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关键在于发送与接收必须严格同步——不能有中断延迟导致错位,也不能因缓冲区溢出丢失数据。实践中常采用轮询或高优先级中断处理,并加入微秒级延时确保Flash有足够的建立时间。

当然,这种方案并非“仅靠两根线”就能搞定。至少还需要一个GPIO用于片选(CS),有些设计甚至额外使用另一个GPIO作为DI(MOSI)信号,避免TX复用带来的方向冲突问题。因此实际占用IO数一般为3~4个:UART_TX、UART_RX、CS、可选DI。相比标准SPI所需的4~6个引脚,已经大幅缩减,尤其适合SOT23-6、DFN8等超小封装芯片。

更进一步看,这种技术的价值远不止省几个引脚那么简单。它的真正优势体现在系统级整合能力上。以一款智能门铃为例:

  • 用户按下按钮 → SoC唤醒;
  • 自动进入UART-FLASH模式,拉低CS;
  • 读取Flash中的语音索引表,定位目标音频偏移;
  • 分块加载压缩音频流,内部解码后通过PWM驱动喇叭播放;
  • 完毕后自动休眠,待机电流低于1μA。

整个过程无需外部MCU参与,所有逻辑均由SoC内置掩膜ROM中的播放引擎完成。这意味着你可以将主控任务交给更简单的单片机,或者干脆让这个语音芯片独立工作。更重要的是, 更换语音内容不再需要重新烧录SoC ,只需换一块预存新音频的Flash即可现场升级——这对于批量生产后的固件迭代或区域化定制极具意义。

不过,任何技术都有其边界。UART-FLASH的最大瓶颈在于速率。受限于UART波特率上限(通常不超过4Mbps),等效SCLK频率也难以突破此范围,实际有效吞吐率大约在200~400KB/s之间,远低于现代SPI Flash可达的几十MB/s。因此它绝不适合用于高速启动(XIP)、大文件传输或实时流媒体场景。

但它恰恰精准命中了另一类需求:小容量、低频次、低成本的数据访问。例如存储几段提示音、保存设备配置参数、记录简单的事件日志等。在这些应用中,几百KB/s的速度绰绰有余,而节省下来的BOM成本和PCB空间才是真正的赢家。

从工程角度看,成功落地UART-FLASH还需注意几个细节:

  • 波特率匹配 :应选择能被系统主频整除的值(如24MHz主频分频得2Mbps),避免累积误差;
  • 电平兼容性 :确保SoC与Flash共用同一电源域(常见3.3V或1.8V),必要时加入电平转换电路;
  • 抗干扰设计 :高频信号线上串联22Ω~47Ω电阻抑制振铃,靠近Flash端加0.1μF去耦电容稳定供电;
  • CS时序精度 :片选信号必须在命令开始前至少提前500ns拉低,否则可能导致Flash响应失败;
  • 可靠性增强 :引入CRC校验、读取重试机制,防止因噪声或电压波动造成数据错误。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该技术由智多晶率先在语音SoC领域规模化应用,但其思想并不独属某一家。类似“Bit-Banging + UART辅助”的软硬协同方案,在其他无SPI资源的低端MCU中也有探索。未来若结合DMA与USART,甚至可能实现更高效率的模拟SPI传输——例如STM32的部分型号就曾有过用USART+DMA模拟I2S的先例。

回到现实,UART-FLASH的本质是一种 在资源约束下做出的优雅妥协 。它不炫技,也不试图颠覆现有架构,而是以极简的方式解决了一个真实存在的痛点:如何在不增加硬件复杂度的前提下,获得一定的存储扩展能力?

对于那些年销量百万级、单价压到几毛钱的产品来说,这种设计思路的价值无法用性能指标衡量。它代表了一种务实的创新哲学——真正的技术进步,有时候不是跑得更快,而是懂得在哪里停下来,用最合适的工具做最恰当的事。

而智多晶所做的,正是把这种哲学嵌入到了芯片的基因之中。

创作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AIGC),仅供参考

您可能感兴趣的与本文相关内容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