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一个颠覆性技术,似乎都难逃“期望膨胀-泡沫破裂-稳步爬升”的宿命周期。2025 年 8 月发布的 GPT-5,以其远低于预期的表现,可能正是将生成式 AI 从“期望之巅”推向“幻灭之谷”的关键节点。本文将以技术炒作周期的理论为框架,深度复盘这场由 GPT-5 引发的行业“速降”,并探讨AI在告别狂热后,将如何穿越幻灭,走向真正的生产力成熟期。
一、峰顶的回响:那个被 GPT-4 点燃的狂热时代
要理解 GPT-5 带来的“失望”,我们必须先回顾它所站立的“期望之巅”有多高。
2023 年,GPT-4 的横空出世,叠加 ChatGPT 的亿级用户热潮,共同将生成式 AI 推向了技术炒作周期的顶峰——“期望膨胀期”(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在这个阶段,行业的叙事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
资本的狂热:风险资本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涌入,任何与“大模型”沾边的项目都能获得高额估值。
-
AGI 的预言:以 Sam Altman 为代表的行业领袖,在各类访谈和文章中,反复渲染 AGI 触手可及的乐观前景,将市场预期提升至极致。
-
“缩放”的信仰:“只要堆料,就能变强”的缩放定律被奉为金科玉律,成为支撑这场狂热的技术基石。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GPT-5 被寄予了“实现下一个数量级飞跃”的厚望。然而,现实却给出了冰冷的回应。YouTube 博主 Mrwhosetheboss 的评测显示,GPT-5 在逻辑编程等少数领域有所提升,但在更多创意和日常任务上甚至出现了倒退,且更容易产生“幻觉”。这与用户期待的“革命性突破”相去甚远,标志着 AI 的能力增长曲线首次出现了明显的“平台期”。

二、幻灭的开始:当“物理定律”变回“经验观察”
如果说 GPT-5 的平庸表现是“幻灭期”(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的导火索,那么“缩放定律”的失效,则是引发这场雪崩的根本原因。
行业曾经错误地将一个经验性的观察结果——即模型规模与性能的正相关性——拔高到了物理定律的高度。这种“认知谬误”是技术泡沫形成的核心。
-
被验证的“异见者”:多年来,以 Gary Marcus 为代表的学者持续发出警告,认为这种脆弱的、依赖数据拟合的“智能”有其上限。他们曾被视为行业的“异类”,如今却一语成谶。GPT-5 的表现,是对这些理性声音最有力的一次验证。
-
从“造神”到“祛魅”:TechCrunch 的评论一针见血——行业终于承认“无法靠堆算力把模型变成神”。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更是揭示了其“推理能力”只是训练数据范围内的“脆弱幻影”。这一系列的“祛魅”,让行业从对 AI 的盲目崇拜,回归到对其能力边界的客观审视。
自 GPT-4 之后,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再无重磅模型问世,这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那条简单、粗暴的增长捷径,很可能已经走到了尽头。
三、谷底的阵痛:从“汽车制造商”到“汽车修理工”
进入“幻灭期”,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行业焦点的转移和从业者心态的变化。
曾经,AI 工程师们是意气风发的“汽车制造商”,致力于打造速度更快、性能更强的“全新车型”。每一次新模型的发布,都像是一场盛大的新品发布会。
而现在,情况变了。正如 Gary Marcus 所言:“2025 年的模型分数更高,但并不比 2024 年的‘实用得多’。” 行业的重心,不可避免地从“造新车”转向了“修旧车”和“改装车”:
-
关注点下沉:如何优化现有模型的推理成本?如何解决模型的“幻觉”问题?如何为特定场景做更精细的微调?这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取代了对更大模型的追求,成为了研发的核心。
-
承诺的落空:Sam Altman 在 2024 年许下的“下一代模型远超 GPT-4”的承诺,在 2025 年秋天未能兑现,这不仅是技术瓶颈的体现,也是行业从“画大饼”的浮躁,向“找米下锅”的务实转变的缩影。
四、穿越周期:AI 经济的“压力测试”
伴随技术幻灭而来的,必然是资本市场的重新洗牌。这是一场严峻的“压力测试”,将挤出泡沫,让真正的价值浮现。
-
万亿美梦的破碎:分析师 Ed Zitron 等人将市场规模预期从“万亿级别”大幅下调至 500-1000 亿美元。这意味着,AI 市场将回归到一个正常的、由实际应用价值驱动的商业轨道。
-
“烧钱换增长”模式的终结:美股七大科技巨头 18 个月内 5600 亿美元 的巨额投入,仅换来 350 亿美元 的 AI 相关收入。这种不可持续的“高投入、低回报”模式,在资本的“冷静期”将难以为继。未来,具备清晰盈利模式和健康现金流的公司,才能穿越周期。
结语:走向“启蒙斜坡”——AI 的真正黎明
根据技术炒作周期理论,“幻灭之谷”并非终点,而是通往**“启蒙斜坡”(Slope of Enlightenment)和“生产力高原”(Plateau of Productivity)**的必经之路。
GPT-5 带来的“速降”,虽然痛苦,但对整个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而言,未必是坏事。它强迫我们:
-
告别单一路径依赖:不再迷信“规模制胜”,转而探索更高效的模型架构、更高质量的数据利用方式,以及更复杂的解决方案。
-
回归用户价值:从追求抽象的 Benchmark 分数,回到为用户解决具体问题的根本目标上来。
这场由 GPT-5 引发的“失速”讨论,或许正是 AI 告别少年时代的“成人礼”。当狂热褪去,真正的创新才刚刚开始。下一个时代的伟大公司,将诞生于穿越这轮周期的幸存者之中。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