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三岁半左右小孩子对他人情感的敏感度开始有所不同,有些很敏锐,也有的开始变得冷漠。发现同理心的差异与父母的管教方式很有关系。管教方式如果强调对别人的影响,如看你害妹妹这么难过,而不只是你怎么这么调皮,孩子的同理心会较敏锐。此外,身教也很重要,孩子会观察大人对其他人情感的反应方式,从而加以模仿,渐塑造出长大后的反应模式。
情感生活的基本观念 便是在这种亲密的时刻奠定的,尤其在孩子知道父母对他的感觉感同身受并予以回馈时,史登称这个过程为感情的调和。不断进行的调和动作,影响我们长大后对亲密关系的期望,其影响可能比童年时一些看似重大的经验还深远。母亲透过调和的动作可让婴儿知道母亲了解全的感觉。譬如说小孩愉快地尖叫,母亲会轻摇婴儿,低声应和或发出同样的尖叫声,表示认同他的快乐。或者小孩摇动搏浪鼓,母亲很快摇动身体以示回应。在这得的动中母亲必须配合小孩的兴奋程度做相对因应。这种情感微调让孩子感受到情感的联系,而且这种微调相当频繁,根据史登的观察,母亲与婴儿互动时约每分钟发生一次。
情感失调
婴儿透过不断的情感调和慢慢了解有人愿意分享他的感受,这种感觉约始于八个月大时(这时婴儿开始有人己之别),之后终其一生仍会因应其他亲密关系不断形塑,失调的亲子关系是很糟糕的。如果母亲刻意对婴儿的行为做过度或过少的反应,结果婴儿立刻表现出惊慌或痛苦的样子。
亲子之间长期缺乏调和,对孩子的情感会造成严重的伤害,例如母亲对孩子的特定情感(快乐、悲伤、对拥抱的渴望等)一直未能做同理心的回应,孩子会渐渐逃避表达或甚至不去感受这些情绪,终而其他的情感也会萎缩消失,特别是这些感受在童年时期即或隐或显被压抑时。
同样的道理,小孩会因某些不当的情绪特别容易得到反应而有偏好的倾向。婴儿也会“感染”大人的情绪,例如,三个月大的婴儿因母亲情绪沮丧,在游玩时较易表现愤怒与悲伤,与其他正常家庭的小孩相比较,较少表现自发的好奇与兴趣。
*******注************
这貌似能够解释小孩的性格其实很受家长的影响。当家长经常表现为某种情绪时,或对特别容易产生这种情绪时,久而久之,小孩也会对这种情绪模仿;而如果家长缺乏有些性格(比如同情),则小孩也会变成类似情况。
在交往中也可运用这一现象,如希望下属培养某种习惯或想法,则应该在他表现出你所希望的想法时,给予充分的呼应,久而久之,则下属能够培养出这方面的特性。
**********************
在人的一生中,人际关系模式会不断因人际关系而重塑,包括与亲友及至心理医师的关系。早年的失衡还是可以调整过来,这是一辈子不断进行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