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配置

参数说明:

  • tickTime: zookeeper中使用的基本时间单位, 毫秒值.

  • dataDir: 数据目录. 可以是任意目录.

  • dataLogDir: log目录, 同样可以是任意目录. 如果没有设置该参数, 将使用和dataDir相同的设置.

  • clientPort: 监听client连接的端口号.

至此, zookeeper的单机模式已经配置好了. 启动server只需运行脚本:

?
1
bin /zkServer .sh start

 Server启动之后, 就可以启动client连接server了, 执行脚本:

?
1
bin /zkCli .sh -server localhost:4180

 

伪集群模式

所谓伪集群, 是指在单台机器中启动多个zookeeper进程, 并组成一个集群. 以启动3个zookeeper进程为例.

将zookeeper的目录拷贝2份:

?
1
2
3
|--zookeeper0
|--zookeeper1
|--zookeeper2

 更改zookeeper0/conf/zoo.cfg文件为:

?
1
2
3
4
5
6
7
8
9
tickTime=2000  
initLimit=5  
syncLimit=2  
dataDir= /Users/apple/zookeeper0/data  
dataLogDir= /Users/apple/zookeeper0/logs  
clientPort=4180
server.0=127.0.0.1:8880:7770  
server.1=127.0.0.1:8881:7771  
server.2=127.0.0.1:8882:7772

新增了几个参数, 其含义如下:

  • initLimit: zookeeper集群中的包含多台server, 其中一台为leader, 集群中其余的server为follower. initLimit参数配置初始化连接时, follower和leader之间的最长心跳时间. 此时该参数设置为5, 说明时间限制为5倍tickTime, 即5*2000=10000ms=10s.

  • syncLimit: 该参数配置leader和follower之间发送消息, 请求和应答的最大时间长度. 此时该参数设置为2, 说明时间限制为2倍tickTime, 即4000ms.

  • server.X=A:B:C 其中X是一个数字, 表示这是第几号server. A是该server所在的IP地址. B配置该server和集群中的leader交换消息所使用的端口. C配置选举leader时所使用的端口. 由于配置的是伪集群模式, 所以各个server的B, C参数必须不同.

参照zookeeper0/conf/zoo.cfg, 配置zookeeper1/conf/zoo.cfg, 和zookeeper2/conf/zoo.cfg文件. 只需更改dataDir, dataLogDir, clientPort参数即可.

在之前设置的dataDir中新建myid文件, 写入一个数字, 该数字表示这是第几号server. 该数字必须和zoo.cfg文件中的server.X中的X一一对应.
/Users/apple/zookeeper0/data/myid文件中写入0, /Users/apple/zookeeper1/data/myid文件中写入1, /Users/apple/zookeeper2/data/myid文件中写入2.

分别进入/Users/apple/zookeeper0/bin, /Users/apple/zookeeper1/bin, /Users/apple/zookeeper2/bin三个目录, 启动server.
任意选择一个server目录, 启动客户端:

?
1
bin /zkCli .sh -server localhost:4180

 

集群模式

集群模式的配置和伪集群基本一致.
由于集群模式下, 各server部署在不同的机器上, 因此各server的conf/zoo.cfg文件可以完全一样.
下面是一个示例:

?
1
2
3
4
5
6
7
8
9
tickTime=2000  
initLimit=5  
syncLimit=2  
dataDir= /home/zookeeper/data  
dataLogDir= /home/zookeeper/logs  
clientPort=4180
server.43=10.1.39.43:2888:3888
server.47=10.1.39.47:2888:3888  
server.48=10.1.39.48:2888:3888

示例中部署了3台zookeeper server, 分别部署在10.1.39.43, 10.1.39.47, 10.1.39.48上. 需要注意的是, 各server的dataDir目录下的myid文件中的数字必须不同.

10.1.39.43 server的myid为43, 10.1.39.47 server的myid为47, 10.1.39.48 server的myid为48.


org.apache.zookeeper.ZooKeeper类 主要方法列表

方法名称 描述
String create(final String path, byte data[], List acl, CreateMode createMode)

创建一个znode节点,

参数: 路径、 znode内容,ACL(访问控制列表)、 znode创建类型

void delete(final String path, int version)

删除一个znode节点,

参数: 路径、版本号;如果版本号与znode的版本号不一致,将无法删除,是一种乐观加锁机制;如果将版本号设置为-1,不会去检测版本,直接删除;

Stat exists(final String path, Watcher watcher)

判断某个znode节点是否存在

参数: 路径、Watcher(监视器);当这个znode节点被改变时,将会触发当前Watcher

Stat exists(String path, boolean watch)

判断某个znode节点是否存在

参数: 路径、并设置是否监控这个目录节点,这里的 watcher 是在创建 ZooKeeper 实例时指定的 watcher

Stat setData(final String path, byte data[], int version)

设置某个znode上的数据

参数: 路径、数据、版本号;如果为-1,跳过版本检查

byte[] getData(final String path, Watcher watcher, Stat stat)

获取某个znode上的数据

参数: 路径、监视器、数据版本等信息

List getChildren(final String path, Watcher watcher)

获取某个节点下的所有子节点

参数: 路径、监视器;该方法有多个重载


znode创建类型(CreateMode):

PERSISTENT               持久化节点
   
PERSISTENT_SEQUENTIAL     顺序自动编号持久化节点,这种节点会根据当前已存在的节点数自动加 1
   
EPHEMERAL    临时节点, 客户端session超时这类节点就会被自动删除
  

EPHEMERAL_SEQUENTIAL   临时自动编号节点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