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半导体产业动荡、芯片技术变革加速的当下,RISC-V 指令集架构正席卷全球,成为下一个可能颠覆传统芯片生态的关键变量。过去,RISC-V 主要应用于 CPU 领域,但它真的能做 GPGPU(通用并行计算 GPU)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更加震撼。
近期,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 RISC-V 生态的发展。据网易手机网、新浪财经等媒体 3 月 4 日、5 日报道,中国可能最早于 3 月发布鼓励使用开源 RISC-V 芯片的指导意见,该政策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八个政府机构联合起草。这一政策的出台,核心目标是降低技术依赖风险,在中美科技竞争的大背景下,RISC-V 的开源特性和地缘政治中立性,使其成为中国减少对西方芯片技术依赖的关键路径。此外,RISC-V 具备低成本、可定制等特点,能够开发适用于特定需求的芯片,符合中国芯片产业自主创新的方向。与此同时,AI、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对 RISC-V 需求日益增长,政策推动有助于中国企业抢占市场先机。
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针对 RISC-V 发展的扶持政策。例如,北京海淀提供数千万到数亿元的政策补贴,对先进制程(14nm 及以下)企业进行流片费用补贴。雄安新区更是成立了未来芯片创新研究院,致力于打造“RISC-V 之城”,以技术研发和产品测试为核心,全面推动 RISC-V 产业生态的发展。
受这一系列政策利好的影响,资本市场迅速作出反应。2025 年 3 月 4 日,RISC-V 概念股迎来暴涨。华大九天、芯原股份、安路科技等多只概念股涨停,全志科技、国芯科技涨幅均超 15%,港股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也跟随上涨。然而,尽管 RISC-V 在 CPU 领域取得了突破,这些企业的主要布局仍然集中在 RISC-V CPU 方向,尚未真正进入高性能并行计算(GPGPU)领域。长期以来,GPGPU 市场一直被 NVIDIA CUDA 生态牢牢掌控,全球的 AI 计算、深度学习和科学计算任务都被封闭的 CUDA 体系所主导。
就在 RISC-V 生态在 CPU 领域不断壮大的同时,一个中国团队正在改变 RISC-V 生态的计算版图——清华大学乘影 GPGPU 横空出世,成为中国 GPGPU 领域的封神之作。作为清华大学建校百年来首个面向全球开源的科技项目,乘影 GPGPU 彻底突破了 RISC-V 体系在 GPGPU 领域的空白,在全球开源 GPGPU 性能排行榜上登顶第一。它不仅是全球最强的开源 GPGPU,更让 RISC-V 生态迈向了真正的高性能计算时代。
那么,乘影 GPGPU 究竟如何做到这一点?它采用 RISC-V 指令集结合自研并行计算架构,并搭载最先进的 Chiplet 封装技术,在能效比和计算能力上实现了跨越式提升。相比现有的开源 GPGPU 方案,它在多个方面实现了突破:在 AI 计算、高性能科学计算领域,其核心计算能力超越所有现有开源 GPGPU。同时,作为完全开源的产品,它打破了 CUDA 生态的封闭壁垒,让全球开发者首次拥有真正自由的 GPGPU 计算环境。更重要的是,它首次实现了高性能 GPGPU 在 RISC-V 生态内的无缝对接,为未来 RISC-V 服务器、超级计算和边缘计算提供完整的高性能算力支持。此外,Chiplet 技术的采用,突破了传统GPGPU 的单片架构限制,大幅提升了扩展性和功耗比。
乘影 GPGPU 的发布,标志着 RISC-V 生态正式进入 GPGPU 时代,RISC-V 生态即将迎来真正意义上的高性能。乘影 GPGPU 不仅意味着中国在 GPGPU 计算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更意味着 RISC-V 生态迎来了自己的“CUDA 瞬间”。未来,随着更多开发者的加入和生态的完善,乘影 GPGPU 有望推动 AI 计算、高性能计算和云计算进入一个全新的格局,为全球提供摆脱封闭体系依赖的可能。2025 年,注定是 RISC-V 迈向高性能计算元年的关键一年,而清华乘影 GPGPU,则是这场变革中最耀眼的存在。
公众号:OpenS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