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域LLM九讲——第3讲 从多模态数据分析chunk方法——语义统一目标
上一小节介绍了多模态数据分类,本节详细介绍多模态数据如何实现语义目标统一
文章目录
- 领域LLM九讲——第3讲 从多模态数据分析chunk方法——语义统一目标
1.1 技术背景
在面向多模态数据的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系统中,“分块”(Chunking)不仅是将海量异构数据拆分为可管理小单元的过程,更是实现跨模态“语义统一”的关键环节。通过合理的分块策略,系统能够在检索时将同一个“语义片段”在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示形式之间进行对齐,从而保证最终传递给 LLM 的上下文在不同模态间保持一致。
- chunk Pipeline
1.数据接入 → 2. 初始预处理 → 3. 多模态预处理 → 4. 分块边界检测 → 5. Chunk 提取与构造 → 6. 向量化与存储 → 7. 检索与生成
- 语义统一目标
在“分块边界检测”阶段,确保同一语义片段(如某段文字描述、对应的示意图区域、所述段落的音频片段、所属视频镜头)被拆分为同名同 ID 的 Chunk,并在“Chunk 提取”阶段将这些异构模态内容合并到同一个逻辑单元中。这样,无论下游在检索或生成时,只需匹配一次语义向量,就能同时检索到相关的文本、图像、音频或视频信息,实现跨模态语义对齐与融合
1.2 节点功能
1.2.1 数据接入(Data Ingestion)
- 目标与挑战
多源异构格式:来源可以是 PDF、DOCX、PPTX、HTML、CSV 等文档,也可以是 JPEG/PNG 等图像、MP3/WAV 等音频、MP4/AVI 等视频。不同格式的接入接口和权限管理往往各不相同,且文件规模可能从几 KB 到上 GB 不等,如何在最初阶段统一接入并打标签(如文件 ID、来源渠道、上传时间)是确保后续“分块”能正确回溯与溯源的基础。
批量同步与增量变更:在持续更新的企业知识库或媒体库中,常有新文件被实时上传或旧文件被修改。系统需要借助分布式任务调度(如 Airflow、Prefect)或消息队列(Kafka、RabbitMQ)机制实时感知文件变更,并进行去重处理(如对文件内容做哈希比对),避免同一数据被重复分块,保证后续向量化时的一致性。
1.2.2 初始预处理(Initial Preprocessing)
- 目标与挑战
文本统一与编码转换:不同来源的文档可能编码(UTF-8、GBK、Latin-1 等)不一致,需要用 ftfy、chardet 等库自动检测并转换,确保输入到 NLP/ASR 模型时不会产生乱码。
多媒体文件转码:图像分辨率和视频编码参差不齐(如 H.264、H.265、VP9),需要用 FFmpeg 批量转码:视频统一为 30fps、H.264 编码;音频统一为 16kHz、单声道 WAV;图像统一为 1080p 或更低分辨率 JPEG/PNG,以保证后续 OCR 或视觉模型(如 CLIP)处理时的稳定性与性能。
1.2.3 多模态预处理(Modality-Specific Preprocessing)
1.2.3.1 文本预处理
-
OCR 与布局解析
对于扫描 PDF 或图片中的文字,需要借助 Tesseract、EasyOCR 等 OCR 工具提取文本和其像素级坐标;同一页中若有多栏或表格、公式并存,需使用 pdfplumber、PyMuPDF 或 LayoutLM 等库识别布局,将正文、页眉页脚、脚注与表格区域区分开来,保证分块时文本语义不混淆。 -
多语言与多字符集
针对含有多语言文本(中英日韩等),OCR 和后续 NLP 要加载对应语言包并统一编码,以保证对同一语义的不同语言描述能够在向量空间里保持相似度。。
1.2.3.2 图像预处理
-
OCR 引导的区域切分
当一张图像(例如产品规格表、科研论文中的图表)包含多个信息区域时,先用 OCR 提取所有文字框并检测其坐标,再根据文字框的行列关系将图像划分为不同“语义区域”(Region)——例如图表标题、图例、轴标签、脚注等,使每个区域都能对应一个独立的文本分块。若某区域无文字(如纯流程图或图片展示),则后续使用语义分割(如 U-Net、SAM)或目标检测(如 YOLO、Faster R-CNN)提取其中的人物、设备、图标等关键视觉成分。 -
Patch-Based 与聚类合并
对于超大分辨率图像(如航拍卫星图),可先将其切成固定大小的 Patch(如 256×256 像素),并对每个 Patch 使用 CLIP 生成视觉嵌入;再通过相似度聚类将包含同一物体或连贯信息的邻近 Patch 合并为更大语义区域,从而避免在无意义边界处分割同一物体。
1.2.3.3 音频预处理
- VAD + 说话人分离
使用 WebRTC VAD、pyAudioAnalysis 等工具检测有声片段,将无声或噪音占比高的部分剔除;在多人对话场景下,先用 pyannote.audio 做说话人分离,将每位说话人的片段独立出来,保证后续 ASR 拆分时能获得更干净、语义连贯的文本。
选用 Whisper、NVIDIA Jarvis-ASR 或开源 SpeechRecognition,将每个有声段转换为带时间戳的文本,形成 <start_time, end_time, transcript> 的格式,为后续“语义分块”提供断点参照。
1.2.3.4 视频预处理
-
镜头/场景检测
使用 PySceneDetect 或基于 OpenCV 的帧差法检测镜头切换点,得到若干“镜头段”(Shot)。但帧差法对快速运动场景容易误判,因而更推荐基于深度特征的工具(如 VideoCLIP、ConsecutiveChunker)进行语义场景检测,以保证每个检测出的场景块内部视觉语义连贯。 -
关键帧抽取 & 字幕对齐
在每个镜头段中抽取 1–2 帧最具代表性的关键帧(如背景最稳定、包含文本或人脸最多的帧),用 CLIP 做视觉嵌入;同时将该镜头对应时间段的音轨送 ASR 产生字幕,并与镜头时段做时间同步,使每个场景 Chunk 内都包含该场景的视觉、音频与文本三模态信息。
1.2.4 分块边界检测(Segmentation or Boundary Detection)
- 多模态断点一致性
- 文本:可采用固定长度(如 N 字符、N 令牌)或滑动窗口+重叠(chunk_overlap)分块,也可做语义聚类分块(基于 Sentence Transformers Embedding+K-Means)。但固定/滑动方式常因文本自然换词、跨句引用而打断语义,嵌入聚类虽精确却开销巨大。
- 图像:以 OCR 文本坐标或语义分割/目标检测框边界作为断点,将一幅图像划分为若干图文融合的“区域 Chunk”。若是全屏图像(如海报),也可先做 Patch 划分,再根据视觉相似度做聚类。
- 音频:依据 VAD 标注的有声区间边界,再结合 ASR 中的句子或说话人切换时间点做进一步平滑分段,保证每个音频 Chunk 对应一段语义连贯的转写文本。
- 视频:以镜头/场景检测输出的时刻(scene boundary)为主,再以字幕的句子边界做微调,使每个视频 Chunk 同时包含完整视觉转场与相对连贯的语音/字幕信息。
- 跨模态断点对齐规则
最常用做法是以文本(字幕或 OCR 文本)为主导,将图像或视频中检测到的视觉断点与文本边界对齐:如某字幕段落跨越了两个镜头,则将该字幕划归至短片中出现字幕关键词累计最多的场景段,以保证检索时用户看到的文本与对应视觉帧是一致的。
1.2.5 Chunk 提取与构造(Chunk Extraction)
-
多模态聚合
将同一断点 ID 下的各模态内容——例如文本分块(带时间戳或页码)、对应的图像剪辑(带坐标)、音频片段(带时段)、视频镜头段(带时段及关键帧)——统一合并为一个多模态 Chunk,并赋予独立的 Chunk ID。这样,检索时只需匹配一个向量 ID,即可同时获取该块的四种模态数据,实现语义一致的跨模态查询和显示。 -
元数据标注
每个 Chunk 会携带丰富的元数据,包括:
文本:文档来源 ID、页码、段落序号、句子序号、语言
图像:文件路径、区域坐标 (x1, y1, x2, y2)、OCR 文本 ID
音频:文件路径、时段 (start_s, end_s)、说话人 ID
视频:文件路径、镜头编号、关键帧序号、字幕句号 ID
通过这些元数据,系统在检索后不仅能返回相关文本,还能准确定位到相应图像区域、音频时段与视频镜头。
1.2.6 向量化与存储(Embedding & Storage)
-
多模态向量化策略
文本嵌入:一般采用 Sentence Transformers(如 all-MiniLM-L6-v2)或 OpenAI Embedding API (text-embedding-3-small) 对每个文本分块做高维向量表示。
图像嵌入:使用 CLIP(openai/clip-vit-base-patch32)对每个图像区域或关键帧做视觉嵌入,得到与文本向量同维或可映射对齐的视觉特征向量。
音频嵌入:对音频片段采用 AudioCLIP、Wav2CLIP 或自训练的音频模型(如 YAMNet)提取特征向量;同时可将转写文本嵌入与音频嵌入拼接,得到跨模态融合向量。
视频嵌入:对关键帧使用 CLIP 做视觉嵌入,并对对应音轨执行 ASR 后将其文本嵌入与视觉嵌入拼接;也可使用 VideoCLIP 等多模态视频模型直接输出统一向量。 -
向量数据库存储结构
以 Milvus 为例,在存储多模态 Chunk 时通常会对每个 Chunk 维护一条记录,其中包括:
{
"chunk_id": "UUID-12345",
"text_embedding": [0.012, -0.103, ...], // N 维向量
"image_embedding": [0.224, 0.011, ...], // M 维向量
"audio_embedding": [0.345, -0.017, ...], // K 维向量
"video_embedding": [0.156, 0.092, ...], // L 维向量
"metadata": {
"doc_id": "DOC-6789",
"page_number": 12,
"paragraph_id": 3,
"image_coords": [x1, y1, x2, y2],
"audio_interval": [start_s, end_s],
"video_shot": 5,
"language": "zh",
"timestamp": "2025-05-20T14:35:00Z"
}
}
在 Milvus 中,可以创建一个多向量 Collection(Multi-Vector Collection),支持同时为 text_embedding、image_embedding、audio_embedding 和 video_embedding 建立独立的索引(如 HNSW、IVF-PQ),并在查询时执行多向量近邻搜索。
若要对任意模态单独检索,也可只查询对应子向量索引,若要做跨模态检索(如“给定文本 Query,检索相关图像”),则先检索文本向量,再对返回的 top-K 样本提取其 image_embedding 进行视觉相似度排序。
维基百科
1.2.7 检索与生成(Retrieval & Generation)
-
跨模态检索策略
二阶段检索:第一阶段用文本 Query 做粗排(如倒排索引)快速筛选相关 Chunk ID;第二阶段对这些候选 Chunk 的多模态向量(如 text_embedding + image_embedding)做联合近邻搜索,通过加权或拼接方式计算跨模态相似度分数,最终返回 top-K 最匹配的 Chunk。
模态对齐检索:若用户 Query 本身是多模态(如“显示这个描述对应的 X-ray 图像”),需先将 Query 的文本向量与图像向量分别生成,再对向量库做联合检索,返回同时满足文本与视觉相似度要求的 Chunk。 -
上下文拼接与 LLM 生成
将检索到的 top-K Chunk(按相似度降序)按照其元数据顺序拼接成“检索上下文”,并与用户原始 Query 一同传给 LLM 生成最终回答。若上下文过长,则采用滑动窗口或分批拼接(prioritized chunk/striped chunk)方式保证 LLM 的上下文窗口不被超出。
1.3 语义统一问题与解决方案
节点 | 难点概述 | 解决方案 | 优点 | 缺点 |
---|---|---|---|---|
数据接入 | 格式繁多、需去重与版本管理:文档、图像、音频、视频等混合来源,不同编码;实时上传与批量同步风险重复处理。 | 1. 多源同步+消息队列:使用 Airflow、Prefect、Kafka 等拉取并统一入库;文件哈希去重。 2. 格式自动检测与路由:基于魔数或扩展名自动分发到对应预处理管道。 | • 支持海量异构文件实时接入。 • 自动去重节省存储与计算。 | • 系统需维护分布式调度与消息队列,架构复杂。 • 某些损坏或加密文件难以自动检测。 |
初始预处理 | 编码不一致、各模态质量参差、转码耗时:OCR 模型对低质图影响大;音频采样率不统一;视频编码差异导致解码失败或帧率对齐问题。 | 1. 统一编码与规范化:用 ftfy 、chardet 处理文本编码,统一图像/音视频编码格式。2. 并行转码与压缩优化:借助 FFmpeg、ImageMagick、Pillow 并行转码调整分辨率。 | • 消除乱码、兼容下游模型。 • 批量化后减少后续处理时延。 | • 并行转码需大量 CPU/GPU 资源,在集群资源有限时易成为瓶颈。 • 压缩图像/视频可能丢失细节,影响 OCR/视觉分割结果。 |
模态专属预处理 | OCR 准确率不足、图像纯视觉语义缺失、VAD/ASR 精度受噪声影响、镜头检测误判:文本多栏布局和表格影响 OCR;纯色背景图无文字;音频有背景噪声;视频场景快速切换。 | 1. 文本—OCR+布局分析:Tesseract/EasyOCR 结合 PyMuPDF/LayoutLM 分离图文段落。 2. 图像—语义分割+目标检测:使用 U-Net/SAM 或 YOLO/Faster R-CNN 定位关键区域。 3. 音频—VAD+说话人分离+ASR:WebRTC VAD 去噪,pyannote 分离说话人,WhisperX 转写。 4. 视频—镜头检测+关键帧抽取+字幕对齐:PySceneDetect/OpenCV 检测场景,CLIP 抽帧,ASR 转写并时间对齐。 | • 针对不同模态使用最优预处理方法,提升下游分块精准度。 • 合并视觉与文本信息段落,实现多模态语义重合。 | • 各分支流水线需并行维护,开发与资源成本高。 • 依赖预训练模型(如 LayoutLM、SAM、WhisperX)时延明显,对硬件要求高。 |
分块边界检测 | 跨模态断点匹配、语义连贯 vs. 计算开销、噪声误判:文本断点多样;图像区域无文本标志;音频噪声做错 VAD;视频场景检测误判快切。 | 1. 固定/滑动窗口分块:对文本采用 N 令牌固定/滑动;对音视频按固定时长切片。 2. 语义嵌入+聚类分块:对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做嵌入后聚类。 3. 模态特定信号分块:文本按标点/段落;图像按 OCR 区域/分割框;音频按 VAD 有声段;视频按镜头检测+字幕对齐。 4. 延迟分块:先整块做多模态嵌入(CLIP/VideoCLIP),再在嵌入空间检测断点。 | • 固定/滑动:实现简单,低延迟。 • 语义聚类:保证块内部主题一致,跨模态语义一致。 • 模态特定:最大化保留各模态语义特征。 • 延迟分块:全局上下文指导,减少局部错误。 | • 固定/滑动:易切断语义,跨模态对齐弱。 • 聚类:计算开销巨大,需大规模嵌入。 • 模态特定:实现复杂,需要多流水线配合对齐。 • 延迟:需要先做全局嵌入,延迟高且资源消耗大。 |
Chunk 提取与构造 | 多模态内容聚合复杂、元数据管理繁琐、Chunk 粒度决策难:如何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片段对齐到同一 Chunk;如何为每个 Chunk 维护完整元数据;过大/过小粒度的平衡。 | 1. 多模态聚合:将同一断点 ID 下的所有模态数据合并为一个逻辑 Chunk,附带统一 metadata。 2. 层次化累积分块:先底层分块(句子/帧/Patch),再按主题/场景层层合并。 | • 多模态聚合:检索时一次返回所有相关模态,语义一致且可追溯。 • 层次化累积:支持多粒度检索,兼顾局部与全局语义。 | • 聚合逻辑复杂,需单独设计对齐规则。 • 层级合并后易产生冗余或定位困难,需多轮调优。 |
向量化与存储 | 多模态向量维度对齐、索引存储大规模向量开销: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各有不同嵌入维度;海量 Chunk 下索引构建与增量更新性能瓶颈;跨模态检索多向量融合策略。 | 1. 统一多模态向量化:文本用 Sentence Transformers,图像用 CLIP,音频用 AudioCLIP,视频用 VideoCLIP,并拼接成统一向量。 2. 多向量索引存储(Milvus):对每个模态向量分别建索引,支持多向量检索。 3. 增量/实时更新:利用 Milvus 等支持动态增删的向量库,增量索引无需全量重建。 | • 跨模态向量拼接后可直接做混合检索,简化检索逻辑。 • Milvus 等支持分片、并行索引,便于大规模部署。 • 增量更新减少重建开销。 | • 各模态维度需通过降维/加权方式对齐,易丢失一部分信息。 • 向量库动态更新存在性能上限,需定期做离线重编。 • 多向量检索和融合需调参,权重难以量化。 |
检索与生成 | 跨模态检索效率 vs. 准确度、上下文拼接细节:如何在海量向量中快速定位相关 Chunk;如何融合多模态分数重排序;如何将多个 Chunk 拼接给 LLM 而不超出上下文。 | 1. 二阶段检索:先倒排索引做粗排(Elasticsearch、OpenSearch),再向量检索精排(FAISS、Milvus)。 2. 跨模态联合检索+重排序:Query 同时转文本与视觉向量,两阶段检索后做多模态得分融合。 3. 上下文滑动拼接:对 top-K Chunk 按相关度排序,若总长度超限则采用滑动窗口或分批拼接。 | • 二阶段检索平衡速度与精度,倒排索引快速缩小检索空间。 • 跨模态融合满足复杂查询场景。 • 滑动拼接避免超限,提高生成质量。 | • 维护双索引系统架构复杂,数据同步开销大。 • 跨模态得分融合需大量调优,不同模态权重难精确设定。 • 滑动拼接若拼接不当会漏掉重要上下文。 |
附录
本人github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oncecoo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