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回到学校。

我回来了。。大学四年最后一次回学校。结束这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在最后的日子里。

希望自己能好好奋斗。幸福,辛苦的日子就要来了。

 


天梯赛使用 OMS 监考系统,需要将参赛队员安排到系统中的虚拟赛场里,并为每个赛场分配一位监考老师。每位监考老师需要联系自己赛场内队员对应的教练们,以便发放比赛账号。为了尽可能减少教练和监考的沟通负担,我们要求赛场的安排满足以下条件: 每位监考老师负责的赛场里,队员人数不得超过赛场规定容量 C; 每位教练需要联系的监考人数尽可能少 —— 这里假设每所参赛学校只有一位负责联系的教练,且每个赛场的监考老师都不相同。 为此我们设计了多轮次排座算法,按照尚未安排赛场的队员人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每一轮对当前未安排的人数最多的学校进行处理。记当前待处理的学校未安排人数为 n: 如果 n≥C,则新开一个赛场,将 C 位队员安排进去。剩下的人继续按人数规模排队,等待下一轮处理; 如果 n<C,则寻找剩余空位数大于等于 n 的编号最小的赛场,将队员安排进去; 如果 n<C,且找不到任何非空的、剩余空位数大于等于 n 的赛场了,则新开一个赛场,将队员安排进去。 由于近年来天梯赛的参赛人数快速增长,2023年超过了 480 所学校 1.6 万人,所以我们必须写个程序来处理赛场安排问题。 输入格式: 输入第一行给出两个正整数 N 和 C,分别为参赛学校数量和每个赛场的规定容量,其中 0<N≤5000,10≤C≤50。随后 N 行,每行给出一个学校的缩写(为长度不超过 6 的非空小写英文字母串)和该校参赛人数(不超过 500 的正整数),其间以空格分隔。题目保证每所学校只有一条记录。 输出格式: 按照输入的顺序,对每一所参赛高校,在一行中输出学校缩写和该校需要联系的监考人数,其间以 1 空格分隔。 最后在一行中输出系统中应该开设多少个赛场。 输入样例: 10 30 zju 30 hdu 93 pku 39 hbu 42 sjtu 21 abdu 10 xjtu 36 nnu 15 hnu 168 hsnu 20 输出样例: zju 1 hdu 4 pku 2 hbu 2 sjtu 1 abdu 1 xjtu 2 nnu 1 hnu 6 hsnu 1 16
05-31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得仔细理解题目要求。题目是关于安排参赛学校到各个赛场的,每个赛场容量为C。目标是按照特定规则安排,使得每个学校需要联系的监考人数最少,并且输出每个学校的监考人数以及总赛场数。首先,输入是N个学校,每个学校有名字和参赛人数。处理规则是:1.每一轮处理当前未安排的人数最多的学校。 2.如果该学校剩余人数n>= C,就开新赛场安排C人,剩下的继续排队。 3.如果n< C,找剩余容量>=n的最小编号的赛场,安排进去。4.如果找不到,开新赛场。 输出每个学校需要联系的监考人数,即每个学校被分配到多少个不同的赛场,以及总赛场数。那问题是如何高效地模拟这个过程。我需要维护一个优先队列,按未处理人数从大到小排序。每一轮取出最大的进行处理。对于每个学校,可能多次被处理,比如当处理完一部分后,剩下的要重新放回队列。 同时,对于每个学校,需要记录已经被分配到多少个赛场,这样最后输出每个学校的数目。另外,对于赛场的剩余容量,需要维护一个结构,比如一个数组或优先队列,记录每个赛场的剩余空间,并且能够快速找到满足剩余空间>=n的最小编号的赛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当处理n< C的情况时,需要找到剩余容量足够的最早的赛场。这可能需要对现有赛场进行遍历,找到第一个满足条件的。 具体步骤:1.读取输入,存储每个学校的参赛人数,并初始化他们的剩余人数为总人数。2.将所有学校按照剩余人数从大到小排序,存入优先队列。由于优先队列的特性,每次取最大的处理。 3.维护一个结构(比如vector)来记录每个赛场的剩余容量。初始时为空。4.处理每个学校的剩余人数:a.当剩余人数n >=C时,必须开新赛场。每开一个赛场,分配C人,剩下的n =n -C,然后将该学校重新放回队列(如果还有剩余)。b.当n< C时,遍历现有赛场的剩余容量,找到第一个剩余容量 >=n的赛场。找到的话,分配该赛场的剩余容量减少n,该学校的监考人数加一。如果找不到,则开新赛场,分配n人,剩余容量为C -n。5.对于每个学校,每次分配到一个赛场,就记录其监考人数加一。 6.最后统计所有赛场的数量,以及每个学校的监考人数。需要注意的点: -每个学校可能多次被处理。例如,处理了一个学校后,如果还有剩余人数,需要重新放回优先队列,等待下一轮处理。 -优先队列中的元素需要动态更新。每次处理完一个学校的某部分后,如果有剩余,需要重新插入队列,以便下次处理。 -赛场的剩余容量需要动态维护,并且在寻找可用赛场时要按顺序查找,找到最小编号符合条件的。 数据结构的选择:-优先队列(最大堆):用来每次取出剩余人数最多的学校。可以用一个priority_queue,存储结构包含学校索引和剩余人数。由于每次处理完可能有剩余,需要重新插入队列。 -学校的信息:可能需要一个结构数组,保存每个学校的名称,总人数,剩余人数,以及已分配的监考人数。-赛场的剩余容量:可以用一个vector来保存每个赛场的剩余容量。当分配后,修改对应的值。当查找时,遍历vector,找到第一个符合条件的。 处理步骤详细分析: 例如,输入样例中的第一个学校zju有30人,C是30。所以n=30>= C,直接开新赛场,分配30人,剩余0。不需要再放回队列。该学校的监考人数是1。 另一个例子,hdu有93人。第一次处理时,n=93 >=30,开新赛场分配30,剩下63。将63放回队列。第二次处理时,63>=30,再开新赛场,剩下33。第三次处理33>=30,再开一个,剩下3。此时3<30,需要找现有赛场的剩余容量是否有>=3的。现有赛场可能有其他学校分配的剩余容量。比如,假设此时其他赛场的剩余容量可能已经被占用。例如,假设此时某个赛场的剩余容量是3,则hdu的3人会被安排进去,否则要开新的。但在这个例子中,hdu的处理结果是4次分配,所以总共有4个监考人数。这说明在处理过程中,hdu的93人被分成三次30,一次3。第三次处理后的33人中,30会被安排到新赛场,剩下3。然后3会被安排到某个赛场。比如:初始处理hdu的93:第一次:分配30 →剩下63 →放入队列。第二次:处理63 →分配30 →剩下33 →放入队列。第三次:处理33 →分配30 →剩下3 →放入队列。第四次:处理3→此时需要找是否有剩余容量>=3的赛场。假设此时其他赛场可能已经被分配,比如可能有某个赛场剩余容量比如是27(比如某个学校之前分配了3人,剩余27)。所以hdu的3人会被安排到该赛场,此时该赛场的剩余容量变为24。hdu的监考次数加一,总共有4次。 所以,问题在于如何高效地处理每个学校的剩余人数,并且维护赛场的剩余容量。现在,如何实现这个逻辑?可能的实现步骤:1.定义结构体或类来保存学校的信息,比如:struct School{string name;int total;int remain;intcount;//已分配的监考人数}; 然后,优先队列中存储的是指针或索引,或者用pair<int, int>,其中第一个元素是剩余人数,第二个是学校的索引。这样每次取出最大的剩余人数的学校。但是,优先队列默认是最大堆,还是需要调整。例如,在C++中,priority_queue默认是最大堆,但需要存储的是按剩余人数降序排列的元素。所以,可以用一个优先队列,元素类型是pair<int,int>,其中第一个是剩余人数,第二个是学校的索引。这样,每次取出的都是剩余人数最大的学校。但是,当处理一个学校后,如果有剩余,需要重新插入队列。例如,处理学校i的n=remain,如果分配后还有剩余,那么新的remain是n- allocated,然后将这个新的remain插入队列。但这样的话,同一学校可能在队列中出现多次,但每次处理的是不同的剩余部分。例如,学校A的100人,第一次处理分配30,剩下70,插入队列;第二次处理70,分配30,剩下40,插入队列;依此类推。这时候,每个处理步骤都是针对该学校的不同剩余量。 这样,结构体中的remain应该被更新吗?或者每次处理的是该学校的当前剩余部分? 可能,结构体中的remain应该保存该学校的总剩余人数。每次处理时,取出该学校的剩余人数,然后进行处理,分配后,减少该学校的remain,并将新的remain(如果有的话)插入队列。例如:初始时,学校的remain是总人数。当处理该学校时,假设当前remain是n。处理之后,可能分配掉一部分,比如C或者某个赛场的剩余容量。然后,学校的remain减少相应的量,如果还有剩余,则将该学校的新remain插入队列。 这样,结构体中的remain会被动态更新,而优先队列中保存的是该学校的当前剩余量。但要注意,同一学校可能多次出现在队列中,但每次处理的是当前剩余量最大的情况。例如,当处理某个学校后,可能其剩余量被放入队列,但之后可能其他学校的剩余量更大,所以会被优先处理。这可能需要一个优先队列,其中元素是学校的索引,并且比较函数是根据该学校当前的remain来判断的。但C++的priority_queue不能动态更新元素的优先级。因此,可能需要每次处理时,将学校的当前remain插入队列,而不管之前是否已经处理过。这样,可能会有多个相同的学校索引在队列中,但它们的remain可能不同。这时候,如何处理?例如,学校A的remain是70,被插入队列。接着,学校B的remain是80,被插入队列。当处理学校B的80之后,可能学校A的70又被处理。但此时,如果学校A的remain已经被其他处理步骤改变,比如减少到50,那么此时队列中的学校A的70已经不是最新的,这会导致错误。 这说明,这种方法不可行。因为队列中的元素可能已经不是最新的学校remain值。因此,必须确保优先队列中的元素总是反映学校当前的剩余人数。这可能需要每次处理时,将学校的当前剩余人数插入队列,而不是保存旧的数值。或者,每次处理时,只处理当前最大剩余的学校,并且确保该学校的剩余量是正确的。 可能正确的做法是,每次处理时,取出队列中的最大元素(即某个学校的当前剩余量),然后处理该学校的剩余量。但队列中的元素可能包含同一个学校的多个不同剩余量,这时需要确保处理的是该学校当前的剩余量。例如,假设学校A的剩余量是70,被插入队列。此时,另一个处理步骤可能处理了学校A的剩余量,将其减少到40。此时,队列中还有学校A的70的记录,这时候取出该记录时,会发现该学校的实际剩余量是40,比队列中的记录小。这时候,如何处理?这可能导致错误。例如,队列中的元素是旧的剩余量,而实际剩余量已经被处理过,导致处理错误。 这说明,传统的优先队列无法处理这种情况,因为元素的值无法动态更新。因此,需要另一种数据结构,比如优先队列但允许动态更新元素的优先级,或者另一种方法。可能的解决方案是,每次处理时,取出队列中的元素,并检查该学校的当前剩余量是否等于队列中的值。如果不等于,说明该记录是过时的,直接跳过。否则进行处理。 例如,队列中的元素是(剩余量,学校索引)。当取出一个元素时,检查该学校当前的剩余量是否等于该剩余量。如果等于,则处理;否则,跳过。这样可以避免处理过时的记录。 这样,虽然队列中可能存在多个过时的记录,但每次处理时都会检查,只有当前剩余量等于队列中的值的记录才会被处理。这种方法可行,但需要确保每个学校的当前剩余量被正确维护。例如:当处理一个学校的剩余量n时,如果该学校的当前剩余量等于n,则进行处理。否则,跳过该元素,继续处理下一个。 这样,队列中的元素可能多次被弹出,但只有有效的才会被处理。这可能会影响效率,但对于N=5000来说,可能可以接受。那么,具体实现步骤:1.存储所有学校的信息,包括name、total、remain、count。 2.初始化优先队列,将所有学校的remain和索引插入队列。队列按remain降序排列。3.维护一个vector或数组来记录每个赛场的剩余容量。 4.循环处理队列中的元素:a.取出队首元素(最大remain的学校)。b.检查该学校的当前remain是否等于队列中的值。如果不等,说明该记录已过时,跳过。c.否则,处理该学校的remain:i.如果n>= C:-分配一个赛场,容量为C。将该学校的count加1,remain减少C。将新的remain插入队列(如果remain>0)。-总赛场数加1,赛场的剩余容量为0(因为已满)。ii.如果n <C:-遍历现有赛场的剩余容量,找到第一个剩余容量 >=n的赛场。-如果找到:*将n人分配到该赛场。该赛场的剩余容量减少n。*该学校的count加1,remain变为0,不需要再处理。-如果未找到:*开新赛场,容量为C。分配n人,剩余容量为C -n。*该学校的count加1,总赛场数加1.*该学校的remain变为0.d.重复直到队列为空。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当处理n <C的情况时,如果找到可用赛场,那么该学校的remain被减少n,变为0。所以不会再放回队列。否则,当未找到时,同样remain变为0。因此,当n <C时,处理之后该学校的remain会变为0,不需要再处理。 但是如果n <C的情况中,分配后该学校的remain是否应该减少?比如,假设该学校的当前剩余人数是n,被全部分配到某个赛场,所以remain变为0。例如,处理n=20,找到可用赛场,分配20人,那么该学校的remain减少20,变为0,不再需要处理。所以此时,该学校的count加一,remain变为0,不再放入队列。 所以,当处理n< C的情况时,无论是否找到可用赛场,该学校的remain都会被分配完毕,所以不需要再放入队列。只有当n>=C时,处理之后,该学校的remain减少C,如果还有剩余,则继续放入队列。 例如,当处理n=93,C=30时,分配30人,remain变成63,放入队列。下一次处理该学校时,会取出63,同样的处理。这样,整个流程是正确的。现在,如何实现这个逻辑? 具体步骤:-每个学校的信息存储在一个vector<School>中,结构包括name、remain、count。 -优先队列的元素是pair<int,int>,其中first是remain的负值(因为C++的priority_queue默认是最大堆,而我们需要按remain降序排列,所以可以用负值来实现最小堆,或者自定义比较函数。或者,用最大堆,存储remain的正值,这样直接按降序排列)。或者,使用最大堆,存储pair<int,int>,其中first是remain,second是学校索引。这样,每次取最大的remain。 在C++中,priority_queue默认是最大堆,所以可以这样定义:priority_queue<pair<int, int>> pq; 其中,pair的比较是先比较first,若相等则比较second。所以,当多个学校的remain相同时,索引较小的可能排在前面。但题目中的处理顺序是按人数从大到小,同一人数的处理顺序可能不影响结果,只要每次处理最大的即可。 但是,当多个学校的remain相同时,如何处理它们的顺序?题目中的规则是每一轮处理当前未安排的人数最多的学校,若相同的话,可能按输入顺序?或者题目中没有说明,可能不影响结果?根据题目描述,处理顺序是每一轮对当前未安排的人数最多的学校进行处理。所以,当多个学校的remain相同,处理哪一个都可以,不影响结果。因此,优先队列中的顺序在这种情况下不影响正确性。所以,优先队列可以按remain降序排列,当remain相同时,按任意顺序处理。 接下来,实现步骤:初始化:-读取所有学校的信息,存入vector<School>schools。其中每个school的remain初始化为总人数,count为0。 -将所有学校插入优先队列pq。每个元素是(remain,index)。 处理队列:循环处理,直到pq为空:取出队首元素(最大remain的学校的索引)。检查该学校的当前remain是否等于元素的first。如果不等,跳过。否则,处理该学校的remain:if (remain >=C):分配一个赛场,总赛场数加1。该学校的count加1。remain-= C。如果remain >0,将(remain, index)插入队列。赛场的剩余容量记录为0(因为已满)。else:寻找现有的赛场中,剩余容量 >=remain的,且编号最小的。如果找到:该赛场的剩余容量-=remain.该学校的count加1.remain =0.else:开新赛场,剩余容量是C -remain.总赛场数加1.该学校的count加1.remain=0. 问题是如何维护赛场的剩余容量,并且快速找到第一个剩余容量 >=n的赛场。赛场的剩余容量可以用一个vector<int> seats来保存。每个元素表示该赛场的剩余容量。例如,初始时seats为空。当新开一个赛场时,如果是处理n >=C的情况,那么该赛场的剩余容量为0,因为被填满了。否则,当处理n<C的情况且找不到可用赛场时,新赛场的剩余容量是C -n。当处理n <C时,要遍历seats数组,找到第一个剩余容量 >=n且非零的(因为题目中的条件是非空的、剩余空位数大于等于n的赛场)。或者,题目中的条件中的“非空的”是否指该赛场已经被部分填充?比如,当新开一个赛场,容量是30,此时被分配了20人,剩余10人。这个赛场是非空的,所以可以被后续的学校使用。所以,在查找时,需要找的是seats中剩余容量>=n的元素,并且该赛场的剩余容量必须大于0(即未被填满的)。 所以,在遍历现有赛场时,需要检查每个元素的剩余容量是否 >=n,并且是否>0。例如,seats数组中的每个元素表示该赛场的剩余容量。当处理n=3时,需要找到第一个seats[i]>=3且 seats[i]>0的i。 因此,在每次处理n <C时,需要遍历seats数组,找到符合条件的最小的i。这可能会比较耗时,因为每次都要遍历整个数组。对于N=5000,每个学校可能需要多次处理,每次处理可能需要遍历所有赛场,这可能导致时间复杂度较高。例如,最坏情况下,每个学校处理时都要遍历O(M)次,其中M是总赛场数,可能达到1e4级别。这样总的时间复杂度是O(N*M),对于N=5e3,M=5e3,这会是2.5e7次操作,应该可以接受。 但可能需要优化。例如,维护一个有序的数据结构,比如一个优先队列(比如按剩余容量降序排列),或者使用其他结构。但为了找到最小编号的最小符合条件的,可能需要顺序遍历。因此,在代码中,对于每个n<C的情况,遍历seats数组,从头开始找第一个符合条件的位置。 代码实现:维护一个vector<int>seats;当处理n<C时:for (int i=0;i <seats.size(); ++i){if (seats[i]>= n&& seats[i]>0) {seats[i]-= n;schools[index].count+=1;schools[index].remain=0;break;}} 如果没找到,则:seats.push_back(C -n);//新开一个赛场,剩余容量是C -nschools[index].count +=1;总赛场数加1;schools[index].remain=0;这样,每次处理n<C时,遍历seats数组,找到第一个符合条件的。这样,总赛场数是seats的初始大小加上处理n>=C时开的赛场数?或者,总赛场数需要单独维护,因为处理n>=C时开的赛场,每个都占一个完整的赛场,而处理n<C时开的赛场可能被后续的学校使用。例如,总赛场数的统计: 每次处理n>=C时,总赛场数加1。同时,处理n<C时,如果找不到可用赛场,总赛场数加1。而找到可用赛场时,总赛场数不变。 所以,总赛场数等于处理n>=C时的次数,加上处理n<C时找不到可用赛场而新开赛场的次数。或者,总赛场数等于seats.size()加上处理n>=C时开的赛场数?或者,总赛场数应该是所有开的赛场的数量,包括: 每当处理n>=C时,开一个满的赛场,该赛场的剩余容量是0,不会被后续使用。所以,这些赛场的总数需要单独统计。而处理n<C时开的赛场,其剩余容量可能被后续使用,所以这些赛场被记录在seats数组中。或者,seats数组中的每个元素代表的是未满的赛场的剩余容量。而满的赛场(剩余容量为0)不会被记录在seats中? 例如,当处理n>=C时,开的赛场被填满,剩余容量为0,不需要被记录到seats数组中,因为后续无法再被使用。而处理n<C时,开的赛场被记录到seats数组中,因为其剩余容量可能被后续使用。 这样,总赛场数等于处理n>=C的次数(这些赛场的剩余容量为0,无法被使用)加上seats数组的大小(处理n<C时开的未满的赛场)。这样,在代码中:-处理n>=C时,总赛场数加1,并且该赛场的剩余容量为0,不加入seats数组。-处理n<C时,如果找不到可用赛场,则新开一个赛场,加入seats数组,总赛场数加1。这样,总赛场数等于: inttotal =full_count +seats.size(); 其中,full_count是处理n>=C时开的赛场数,而seats数组保存的是处理n<C时开的未满的赛场。这样,在代码中,需要维护两个变量:full_count(处理n>=C时开的赛场数)和seats数组(处理n<C时开的未满的赛场)。这样,在每次处理n>=C时,full_count++。处理n <C时,如果需要新开赛场,则seats.push_back(C-n),并且total_seats++(或者full_count不变,而seats.size()增加)。 或者,总赛场数等于 full_count +seats.size()。因为每个处理n>=C开的赛场是满的,不计入seats数组。处理n<C开的赛场,如果新开的话,会被加入seats数组,并且每个这样的赛场算一个。 例如,假设总赛场数等于 full_count +seats.size()。这样,在最后输出时,总赛场数就是 full_count +seats.size()。这样,在代码中,需要维护full_count变量。例如:初始化 full_count =0;处理n>=C时:full_count+=1; 处理n <C且找不到可用赛场时: seats.push_back(C-n); full_count +=1;//或者不需要? 或者,当处理n<C时,新开的赛场是未满的,所以要计入seats数组,但总赛场数的统计应该包括这些。例如:总赛场数=full_count(满的赛场数)+ seats.size()(未满的赛场数)。 这样,当处理n>=C时,full_count+=1。当处理n<C时,如果需要新开赛场,则seats.push_back(...),而full_count不变。总赛场数最后是 full_count +seats.size().这样,在代码中,每次处理n >=C时,full_count++;当处理n <C时,如果找不到可用赛场,则新开一个(加入seats),并且总赛场数增加。或者,总赛场数等于full_count+ seats.size(),无需另外维护,因为每当处理n>=C时,full_count增加,而处理n <C时,新开的赛场被加入seats数组,所以总赛场数就是 full_count +seats.size().现在,问题是如何统计总赛场数?例如,输入样例中的输出是16。让我们看样例: 样例输入: 1030各个学校的处理情况:hdu93→分成4次分配: 三次30(每次处理n=93,63,33→每次开新赛场,full_count +=3),最后一次3人,找到某个赛场,假设该赛场是某个之前开的未满的,比如比如某个赛场剩余容量为3。例如,假设没有找到,所以新开一个赛场,此时seats增加一个元素,并且总赛场数加1。或者,如果找到的话,则不需要新开。所以,hdu的4次分配中,前三各是full_count+=1,最后一个是是否找到。假设在样例中,hdu的第四次处理3人时,找不到可用赛场,所以新开一个,此时seats增加一个元素(30-3=27),总赛场数变为full_count+ seats.size()=3+ ...? 可能样例中的总赛场数是16,所以需要正确统计。 综上,正确的总赛场数应该是:处理n>=C时,开的每个赛场都是满的,无法被再次使用,所以这些赛场的数量是full_count.处理n<C时,开的未满的赛场被记录在seats数组中,这些赛场的数量是 seats.size(). 所以,总赛场数= full_count +seats.size().因此,在代码中,需要维护full_count变量,初始为0。每当处理n>=C时,full_count+=1。处理n <C时,如果需要新开赛场,则 seats.push_back(C -n),并且总赛场数增加,但不需要修改full_count,因为seats.size()会反映这些赛场的数量。 这样,总赛场数等于 full_count +seats.size().现在,回到代码实现:初始化full_count =0;处理每个学校: 当n>=C时:full_count+=1; school.count+=1; remain-=C; if(remain >0):pq.push({remain,index});当n<C时:遍历seats数组,找到第一个>=n且>0的座位: for(inti=0;i <seats.size(); ++i){if (seats[i]>=n&& seats[i]>0) {seats[i]-=n;school.count+=1;remain=0;break;} }如果找到:处理完成,无需其他操作.如果没找到:seats.push_back(C -n);school.count +=1;remain=0; 然后,无论是否找到,该学校的remain变为0,无需再放入队列。 这样,总赛场数= full_count +seats.size().例如,样例中的hdu的处理:初始n=93>=30→ full_count=1 →remain=63→放入队列. 第二次处理n=63>=30→ full_count=2 →remain=33 →放入队列.第三次处理n=33 >=30 →full_count=3→ remain=3→放入队列. 第四次处理n=3<30→遍历seats数组,此时可能seats数组中的元素可能还没有其他学校分配后的剩余。例如,假设此时seats数组为空,那么需要新开一个赛场,seats.push_back(30-3=27),总赛场数=3+1=4?但样例的输出是16,说明还有其他学校的处理也贡献了赛场。这说明需要正确统计所有full_count和seats.size()的总和。 现在,编写代码的步骤:1.定义结构体: structSchool {stringname;inttotal;int remain;int count; };vector<School> schools; 2.读取输入: intN,C;cin >>N >>C;schools.resize(N);for (int i=0; i<N;++i) {cin>> schools[i].name >>schools[i].remain;schools[i].total= schools[i].remain;schools[i].count =0;} 3.初始化优先队列:priority_queue<pair<int, int>> pq;for (int i=0; i<N;++i) {if(schools[i].remain>0) {pq.push({schools[i].remain,i});}} 4.初始化full_count=0;vector<int> seats; 5.处理队列: while(!pq.empty()){auto current= pq.top();pq.pop();intremain =current.first;int index= current.second;//检查当前remain是否等于该学校的实际剩余量if (schools[index].remain !=remain){continue;}//处理该学校的remainif(remain>= C) {//分配一个满的赛场full_count++;schools[index].count++;schools[index].remain -=C;if(schools[index].remain>0) {pq.push({schools[index].remain,index});}}else {boolfound =false;for(inti=0;i <seats.size(); ++i){if(seats[i] >=remain &&seats[i] >0){seats[i] -=remain;schools[index].count++;schools[index].remain =0;found= true;break;}}if(!found) {//新开一个赛场,剩余容量为C -remainseats.push_back(C -remain);schools[index].count++;schools[index].remain =0;}}} 6.输出结果: for(inti=0;i<N; ++i){cout <<schools[i].name<< "" <<schools[i].count<< endl; }int total=full_count+ seats.size();cout <<total <<endl;这样,代码是否正确? 例如,测试样例输入: 输入样例:1030zju30→ remain=30>=30→ full_count=1,count=1 →remain=0,不放入队列.hdu93→第一次处理93 >=30 →full_count=1→ remain=63→放入队列. 第二次处理63>=30→ full_count=2 →remain=33 →放入队列.第三次处理33 >=30 →full_count=3→ remain=3→放入队列. 第四次处理3<30→遍历seats数组,此时seats为空?因为其他学校可能还没有处理。例如,此时其他学校可能还没有处理,所以seats数组可能为空。所以,找不到可用赛场,新开一个,seats.push_back(30-3=27).此时,hdu的count为4,总赛场数full_count=3 +seats.size()=1 →total=4?但样例输出中,hdu的监考人数是4,总赛场数是16。这说明还有其他学校的处理贡献了更多的赛场。这说明,代码中的处理顺序可能正确,但需要确保所有学校的处理都正确。例如,在样例中,hnu的168人: 168/30=5次满的分配(5*30=150),剩下18人。处理18人时,需要找一个可用赛场。如果此时seats中有某个赛场的剩余容量>=18,则安排进去,否则新开一个。假设此时seats中的剩余容量可能没有足够的,所以新开一个赛场,容量30-18=12.所以,hnu的count是5+1=6次。总赛场数中,full_count是5,加上这个新开的赛场(seats.size()增加1)。所以,总赛场数的统计是正确的。 因此,该代码逻辑应该可以正确处理样例。 但是,在代码中,当处理n<C时,如果无法找到可用赛场,新开一个赛场,并加入seats数组。这时,总赛场数中的full_count不变,而seats.size()增加1。所以,总赛场数是full_count +seats.size().例如,在处理hdu的3人时,新开一个赛场,seats的大小变为1,full_count是3。总赛场数是3+1=4。但样例中的总赛场数是16,所以其他学校的处理也会贡献更多的赛场。现在,代码中的逻辑是否正确?是的。每个处理n >=C的学校会增加full_count,而处理n<C的学校可能增加seats.size().因此,总赛场数的计算是正确的。 现在,测试样例中的输出是否正确? 输入样例的输出是各学校的监考人数,最后总赛场数16.例如,hdu的4次分配是正确的,因为每次分配30人,最后3人需要新开一个赛场。而总赛场数的计算是否正确? 是的,该代码应该能正确处理。现在,可能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在处理n<C时,遍历seats数组的顺序是否正确。例如,是否找到第一个符合条件的赛场,即编号最小的?是的,因为循环是从i=0开始,找到第一个符合条件的i,然后break。这样,编号最小的符合条件赛场会被选中。 综上,该代码应该能正确解决问题。</think>要实现天梯赛的赛场安排问题,需要按照特定规则动态分配参赛学校到各个赛场,并统计监考人数和总赛场数。以下是详细的实现方法及解释: --- ### C++代码实现 ```cpp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include <queue> #include <string> using namespace std; struct School { string name; int remain; int count; }; int main() { int N, C; cin >> N >> C; vector<School> schools(N); for (int i = 0; i < N; ++i) { cin >> schools[i].name >> schools[i].remain; schools[i].count = 0; } priority_queue<pair<int, int>> pq; for (int i = 0; i < N; ++i) { if (schools[i].remain > 0) { pq.push({schools[i].remain, i}); } } int full_count = 0; vector<int> seats; while (!pq.empty()) { auto current = pq.top(); pq.pop(); int remain = current.first; int index = current.second; if (schools[index].remain != remain) { continue; // 跳过过时的记录 } if (remain >= C) { // 分配满容量的赛场 full_count++; schools[index].count++; schools[index].remain -= C; if (schools[index].remain > 0) { pq.push({schools[index].remain, index}); } } else { bool found = false; for (int i = 0; i < seats.size(); ++i) { if (seats[i] >= remain && seats[i] > 0) { seats[i] -= remain; schools[index].count++; schools[index].remain = 0; found = true; break; } } if (!found) { // 新开未满的赛场 seats.push_back(C - remain); schools[index].count++; schools[index].remain = 0; } } } // 输出结果 for (const auto& school : schools) { cout << school.name << " " << school.count << endl; } cout << full_count + seats.size() << endl; return 0; } ``` --- ### 解释 #### 1. **数据结构与初始化** - **结构体 `School`**:存储学校名称、剩余未分配人数和已分配的监考人数。 - **优先队列 `pq`**:按剩余人数降序排列,确保每次处理人数最多的学校。 - **变量 `full_count`**:统计满容量赛场的数量(剩余容量为0)。 - **容器 `seats`**:记录未满赛场的剩余容量。 #### 2. **核心逻辑** - **处理满容量情况**:若当前学校的剩余人数 `remain >= C`,则分配一个满容量赛场,更新 `full_count`,并将剩余人数重新加入队列。 - **处理未满容量情况**:遍历 `seats` 寻找第一个可用的未满赛场。若找到,则分配;否则新开一个未满赛场。 - **总赛场数**:最终总赛场数为 `full_count + seats.size()`。 #### 3. **输入样例分析** - **输入**:`hdu 93` 需要分4次分配(3次满容量,1次未满)。 - **输出**:总赛场数 `16`,由所有满容量和未满赛场合计而来。 ---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