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系统常用计算

本文详细介绍了电信系统中的处理能力指标,如BHCA、CAPS和并发呼叫数,以及用户话务模型的相关参数。同时,讨论了呼叫性能指标,包括呼叫接通率、呼损率和时延等。还提到了在计算系统容量时通常会预留的冗余能力,并引用了相关书籍作为参考。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电信系统常用计算

 

Version 1.0

2008-9-17

 

  1. 处理能力指标

   处理能力指标表现为:系统用户数,忙时试呼次数BHCA,每秒呼叫数CAPS,系统容量Capacity,并发呼叫数等;

   用户话务模型的描述指标:

  1. 用户话务量,用户发起呼叫的频度;爱尔兰(Erl),指用户在单位时间里完成的通话时长,1erl指一小时内用户通话时间为1小时(可以是1个用户通话一小时,也可以是数个用户总的通话时间为1小时);工程计算中一般取erl为0.1;
  2. 平均通话时间,用户平均一次通话的时长;工程计算中市话一般取60秒,长途取120秒,视频通话取140秒;
 

   BHCA指一小时内的呼叫次数: 

  • UserNumber指活动用户(已经登录到系统的用户),一般取总用户的10%;
  • UserTraffic用户话务量,指一小时内单个用户的通话时长;
  • AverageCallLength,每个呼叫的平均时长,单位秒;
 

   CAPS指每秒呼叫次数: 

   如果以并发呼叫数指代系统容量: 
 

   在进行计算以确定系统所需要的处理能力时,一般保留20~40%的冗余能力;

  1. 呼叫性能指标

   与呼叫相关的指标,有呼叫接通率、呼损率、呼叫建立/释放时延、时延、时延抖动、语音质量评估指标;

   总有效呼叫次数=呼叫次数-(用户拨号不全次数+用户拨无权号码次数+用户拨空号次数+用户拨错号次数);

  • 呼损率:指用户发起呼叫后因为系统的原因而损失的呼叫的比率,损失的呼叫不包括用户忙、用户无应答、不在服务区等;
  • 建立时延:用户发起呼叫到被叫用户应答或系统响应的后向信号返回的时延;
  • 释放时延:用户主动结束呼叫到系统完成资源释放的时延;
    • 时延包括系统处理时延和网络传输时延;
    • 信产部《软交换设备总体技术要求》要求软交换系统平均处理时延少于200ms;
  • 时延、时延抖动:媒体流相关指标;
  • 语音质量评估:主观评估(如平均意见分MOS)由人工进行,客观评估由机器自动判断语音质量;

 

Reference

[1] 徐鹏、杨放春,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7;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