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Transformer 中 Q 和 K 使用不同的权重矩阵来生成,为什么不能使用同一个值进行自身的点乘?

因为 Q 和 K 代表不同的语义,Q 代表查询向量,K 代表值向量,代表不同的语义信息,我们的目的是要对于每一个查询,在众多值向量中找出与其相匹配的值。如果 Q 和 K 是一样的,那就变成了“我拿我自己和我自己比”——相当于做了一个很“自恋”的注意力,没法捕捉跨词之间的依赖关系。Transformer 中的 Q、K 和 V 实际上表示将同一个词投影到三种不同的语义空间中去,用不同矩阵,可以让模型灵活地学习哪些词之间该互相关注、互相传递什么信息。如果 Q=K,那可能会出现注意力退化的问题,因为根据下面的公式

\text{Attention}(Q, K, V) = \text{softmax}\left( \frac{QK^T}{\sqrt{d_k}} \right)V

那么 QK^T = KK^T 是一个“自相关矩阵”,注意力值会变得特别不区分词之间的差异(因为每个词对自己会有非常高的相似度,其他可能都很低)。 结果就是:每个词只关注自己,不太关注别的词,失去了 self-attention 的价值。

Q 和 K 用不同的线性变换,是为了让模型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有意义的注意力分布。
 

我们在类比 Transformer 中的 Q(Query) 和 K(Key):

概念

类比

意义

Q(Query)

你提出的问题

我现在想知道,我该关注谁?

K(Key)

别人给出的身份卡片/关键词

我的信息能不能匹配你的需求?

V(Value)

真正携带的信息内容

如果你选中了我,我要告诉你这些信息。


 

🌟 举个场景来感受一下

假设你是个编辑,要挑人来采访:

  • 你心里有一个“问题卡片”:“我想采访一位搞 AI 的专家” → 这是 Query。

  • 有 5 个人面前都举着一张“关键词卡片”:

    • A:搞 AI

    • B:搞机器人

    • C:搞音乐

    • … → 这些就是 Key。

  • 你会看每个人的关键词,和你的问题匹不匹配,匹配得越好,你就越想听他讲(这就是 attention 权重)。

  • 最后你去听他们讲的内容(这就是 Value)。

❌ 如果 Query = Key 会发生什么?

那就等于每个人“手里拿的问题卡片和答案卡片是一样的”:

  • 我心里问的是:“你是干啥的?”

  • 你回答的关键词卡片:也是“你是干啥的”。

这时候,你自己跟自己比,永远是你自己最匹配自己……

🚫 于是,每个词就只关注自己,不太去看别人说啥 —— 这就不是 Self-Attention,而是 Self-Isolation 😂

✅ 为什么要分开?

因为我们需要:

  • 一个角度(Query)去提出“我现在想知道什么”;

  • 一个角度(Key)去表达“我是谁,有什么特征”;

  • 这样才能让“谁关注谁”变成一个有意思、有层次的事。

🧩 如果没有 Q 和 K 的区别,注意力机制就变成“我只注意我自己”,这样就学不到上下文关系了。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Helios@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