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 Q 和 K 代表不同的语义,Q 代表查询向量,K 代表值向量,代表不同的语义信息,我们的目的是要对于每一个查询,在众多值向量中找出与其相匹配的值。如果 Q 和 K 是一样的,那就变成了“我拿我自己和我自己比”——相当于做了一个很“自恋”的注意力,没法捕捉跨词之间的依赖关系。Transformer 中的 Q、K 和 V 实际上表示将同一个词投影到三种不同的语义空间中去,用不同矩阵,可以让模型灵活地学习哪些词之间该互相关注、互相传递什么信息。如果 Q=K,那可能会出现注意力退化的问题,因为根据下面的公式
,
那么 是一个“自相关矩阵”,注意力值会变得特别不区分词之间的差异(因为每个词对自己会有非常高的相似度,其他可能都很低)。 结果就是:每个词只关注自己,不太关注别的词,失去了 self-attention 的价值。
Q 和 K 用不同的线性变换,是为了让模型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有意义的注意力分布。
我们在类比 Transformer 中的 Q(Query) 和 K(Key):
概念
类比
意义
Q(Query)
你提出的问题
我现在想知道,我该关注谁?
K(Key)
别人给出的身份卡片/关键词
我的信息能不能匹配你的需求?
V(Value)
真正携带的信息内容
如果你选中了我,我要告诉你这些信息。
🌟 举个场景来感受一下
假设你是个编辑,要挑人来采访:
你心里有一个“问题卡片”:“我想采访一位搞 AI 的专家” → 这是 Query。
有 5 个人面前都举着一张“关键词卡片”:
A:搞 AI
B:搞机器人
C:搞音乐
… → 这些就是 Key。
你会看每个人的关键词,和你的问题匹不匹配,匹配得越好,你就越想听他讲(这就是 attention 权重)。
最后你去听他们讲的内容(这就是 Value)。
❌ 如果 Query = Key 会发生什么?
那就等于每个人“手里拿的问题卡片和答案卡片是一样的”:
我心里问的是:“你是干啥的?”
你回答的关键词卡片:也是“你是干啥的”。
这时候,你自己跟自己比,永远是你自己最匹配自己……
🚫 于是,每个词就只关注自己,不太去看别人说啥 —— 这就不是 Self-Attention,而是 Self-Isolation 😂
✅ 为什么要分开?
因为我们需要:
一个角度(Query)去提出“我现在想知道什么”;
一个角度(Key)去表达“我是谁,有什么特征”;
这样才能让“谁关注谁”变成一个有意思、有层次的事。
🧩 如果没有 Q 和 K 的区别,注意力机制就变成“我只注意我自己”,这样就学不到上下文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