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1基本概念
1.1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硬件、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人员。
1.2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发展 :三个阶段
1.2.1人工管理阶段
特征:数据量少、数据不保存、没有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管理
缺点:应用程序与数据间依赖太强、数据冗余严重
1.2.2文件系统阶段(解决了应用程序和数据间公共接口问题)
特征:数据可以长期保留,程序可以按名访问数据、数据不属于某个特定应用、文件组织形式多样化(索引、链接、散列等)
缺点:数据冗余度大、数据不一致性、数据联系弱
1.2.3数据库系统阶段
特征:采用复杂的数据模型表示数据结构(表述数据间的联系、数据冗余减少、实现共享)、有较高度数据独立性
1.3DBMS
功能:
数据定义、数据库操作(检索、插入等)、数据库运行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数据组织和存储及管理、其他功能
特征:
数据结构化且统一管理、有较高度数据独立性、数据控制功能(安全、完整、并发、故障恢复)、
常见到DBMS系统有FoxBASE、FoxPro、dBASE、Access等
1.4数据库的三级模式两级映象
1.4.1外模式 (用户模式)
1.4.2概念模式(模式),是数据库中数据逻辑结构和特征地描述,不涉及具体值。(具体值称为实例)
1.4.3内模式 (存储模式),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
【数据按外模式的描述提供给用户,按内模式的描述存储在磁盘上,概念模式提供了连接这两级 模式的相对稳定的中间观点,使得两级的任一级改变都不受另一级的钳制】
1.4.4模式/内模式的映象:实现了概念模式到内模式之间的相互转换
1.4.5外模式/模式的映象:实现了外模式到概念模式之间的相互转换
【数据的独立性(物理、逻辑独立)是由两级映象功能来保证的】
1.5数据模型(三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的约束条件)
常用的数据模型:概念数据模型和基本数据模型
1.5.1概念数据模型:按用户的观点对数据和信息建模,是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第一层抽象,最著名的是实体联系模型,也就是E-R模型
1.5.2基本数据模型: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是现实世界数据特征地抽象,用于DBMS实现。基本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1.6E-R模型(实体、联系、属性)
概念模型中最常用的方法为实体-联系方法,即E-R方法。
1.7层次模型(采用树型结构表示数据与数据间的联系)
层次模型不能直接表示多对多的联系(变通方法:冗余节点法或采用虚拟结点分解法)
特点:记录间的联系通过指针实现,查询效率高
缺点:只能表示1:N的联系,辅助实现手段复杂、插入删除的操作限制比较多
1.8网状模型(层次模型的特例,允许两个结点间有多种联系)
优点:直接描述现实世界、存取效率高
缺点:结构复杂
1.9关系模型(目前最常用的数据模型之一,采用关系作为数据的组织方式,与层次的最大区别是用主码而不用指针来导航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