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大家都在谈施密特(Eric Schmidt)在斯坦福泄密讲话。我觉得整个讲话最引人深思的一部分在最后,将人工智能与电气化相比较的部分。施密特提到,电动机出现以后,人们花了整整三十年才意识到这项技术所带来的根本变革,可以做出各种尺寸的电动机,把它放在各个地方,从而把动力去中心化了。
因为他在演讲里没有具体展开,所以我还特别去查了一下相关背景。大致是这样的:在蒸汽机时代,一间工厂通常只有一个集中的蒸汽机动力车间来提供全部的动力,为了将动力传送到各个车间,以及适应不同工序对于动力的不同需求,通常工厂会安装一套天轴动力传输系统。天轴一般悬挂在厂房天花板之下,所以叫天轴,由集中的蒸汽机动力机房带动,在机器上方旋转。而天轴下方的机器,通过齿轮和皮带再把动力传送到机器上,如下图所示。
图1. 1925 年莱比锡一个棉纺车间的天轴系统
施密特说,电动机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只是把原本的蒸汽机动力中心换成了电动机动力中心,用电动机来驱动天轴。换句话说,只是改变了动力传输系统的性能和效率,但没有改变其结构。过了三十年之后,人们才慢慢认识到,其实可以将电机做成各种尺寸各种功率,就近放到机器和设备里面,让电跑,而不是让机械动力去跑,这才是使用电动力的正确姿势。施密特认为,电动力走向分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