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变分编码器

偶然看到这部分内容,在这儿记录一下。

1.图自编码器:

图自编码器(Graph Autoencoder, 简称 GAE)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模型,用于学习图数据的嵌入表示。GAE结合了自编码器和图结构的特点,能够从图数据中提取节点的潜在表示(即低维嵌入),并且能够很好地捕捉图结构和节点特性。

1.1基本思想

图自编码器的目标是学习一个编码器-解码器框架,通过压缩图结构信息到低维空间(编码),并尝试重构原始图的邻接矩阵或其他特性矩阵(解码)。通过这种方式,模型能够提取节点嵌入,同时保留图的局部和全局结构信息。

1.2 结构组成

(1) 编码器

编码器负责将原始图数据映射到一个低维嵌入空间,通常基于图神经网络(GNN)来实现。
常用的编码器方法包括:

  • 图卷积网络(GCN): 使用图卷积算子,将节点的特征通过邻接关系进行聚合。
  • 其他GNN变体: 如GraphSAGE、GAT等。

编码器的公式通常是:

Z=Encoder(A,X)Z=Encoder(A,X)

其中:

  • A 是图的邻接矩阵;
  • X 是节点的特征矩阵;
  • Z 是节点的低维嵌入矩阵。
(2) 解码器

解码器根据节点的低维嵌入表示 Z,尝试重构图的结构信息(如邻接矩阵 A 或边权重)。

常见的解码方法:

  • 内积解码: 假设节点嵌入 Z 的内积能够近似表示两个节点之间的边连接概率:

\hat{A}_{ij} = \sigma \left( Z_i \cdot Z_j^\top \right)

  • MLP解码: 使用一个多层感知机(MLP)来建模边的连接概率。

这里 A^是重构的邻接矩阵,σ 是激活函数(如sigmoid)。

1.3损失函数

GAE的训练目标是最小化原始图 A 和重构图 A^ 的差异,常用的损失函数包括:

  • 重构误差: 使用均方误差(MSE)或交叉熵来衡量 A 和 A^ 之间的差异:

\mathcal{L} = \| A - \hat{A} \|^2

\mathcal{L} = -\sum_{i,j} \left( A_{ij} \log \hat{A}_{ij} + (1 - A_{ij}) \log (1 - \hat{A}_{ij}) \right)

  • 正则化: 为了防止过拟合,可以对节点嵌入 ZZ 加正则化,如 \left \| Z \right \|^{2}

2.变体:图变分自编码器

在GAE的基础上,G-VAE(Graph Variational Autoencoder, G-VAE)引入了变分推断思想,将节点嵌入表示为概率分布(而非确定性向量)。具体地,编码器输出节点的均值和方差,用以定义一个高斯分布:

q(Z \mid X, A) = \prod_{i=1}^{N} \mathcal{N}(Z_i \mid \mu_i, \sigma_i^2)

损失函数包括两部分:

  1. 重构误差(如上所述);
  2. Kullback-Leibler (KL) 散度,用于使分布 q(Z) 接近先验分布(通常是标准正态分布)。

2.1 应用场景

  • 节点分类: 利用低维嵌入表示,进行节点特征的分类任务。
  • 图结构预测: 预测图中缺失的边(链路预测)。
  • 社区发现: 根据嵌入表示聚类节点,发现社区结构。
  • 推荐系统: 将GAE用于社交网络中的用户推荐。

2.2 优点和挑战

优点:

  1. 灵活性: 可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图数据(有权图、异质图等)。
  2. 表达能力强: 能够捕获复杂的图结构和节点特性。

挑战:

  1. 扩展性: 对于大规模图数据,计算邻接矩阵的重构可能带来较高的内存和计算成本。
  2. 训练复杂性: 对于稀疏图,训练可能需要额外的采样策略(如负采样)以加速优化。

3.相关知识库

3.1变分推断思想

变分推断(Variational Inference, VI)是一种用于概率模型中推断后验分布的方法,主要用于复杂的概率分布建模和推断问题,特别是在后验分布无法显式计算的情况下。变分推断的核心思想是将概率推断问题转化为优化问题。

1 背景:后验推断的难点

        在贝叶斯推断中,我们希望计算后验分布 p(Z∣X),即:

p(Z|X) = \frac{p(X|Z)p(Z)}{p(X)}

其中:

  • Z 是潜在变量;
  • X 是观测变量;
  • p(X∣Z)是似然函数;
  • p(Z)是先验分布;
  • p(X) = \int p(X|Z)p(Z) \, dZ是边际似然。

        计算后验分布的主要难点是分母 p(X),即边际似然。这通常涉及对潜在变量 Z 的积分,而这个积分在许多实际情况下(例如高维空间)无法显式计算。

2 核心思想

        核心思想:用变分分布 q(Z)近似后验分布 p(Z∣X)。为了避开直接计算后验 p(Z∣X),变分推断引入一个易于处理的分布 q(Z)来近似 p(Z∣X)。具体地,我们选择一个参数化的 q(Z),并通过优化让 q(Z)尽可能接近 p(Z∣X)。

        衡量 q(Z)和 p(Z∣X)之间距离的常用工具是 Kullback-Leibler (KL) 散度

KL(q(Z) \| p(Z|X)) = \int q(Z) \log \frac{q(Z)}{p(Z|X)} \, dZ

        KL 散度的值越小,表示 q(Z)和 p(Z∣X)越接近。

3 变分下界 

        变分下界 (Evidence Lower Bound, ELBO):为了优化 q(Z),我们不能直接最小化 KL(q(Z)∥p(Z∣X)),因为 p(X)(后验分布的分母)是未知的。因此,我们通过重构 KL 散度,得到一个优化目标,即变分下界(ELBO)。

重构公式:

\log p(X) = \int q(Z) \log \frac{p(X, Z)}{q(Z)} \, dZ + KL(q(Z) \| p(Z|X))

这意味着:

\log p(X) = \text{ELBO} + KL(q(Z) \| p(Z|X))

其中:

\text{ELBO} = \int q(Z) \log \frac{p(X, Z)}{q(Z)} \, dZ

关键性质:

  • 目标:最大化 ELBO。由于 KL 散度始终非负(KL(q(Z)∥p(Z∣X))≥0),最大化 ELBO 等价于最小化 KL(q(Z)∥p(Z∣X))。
  • 最大化 ELBO 不仅近似了 p(Z∣X),还为对数边际似然 log⁡p(X)提供了一个下界,因此称为 证据下界

分解的两项:

\text{ELBO} = \mathbb{E}_{q(Z)}[\log p(X|Z)] - KL(q(Z) \| p(Z))

  • 第一项:重构误差(数据拟合项)
    Eq(Z)[log⁡p(X∣Z)]:表示给定潜在变量 ZZ,对观测数据 XX 的重建能力。
  • 第二项:正则项
    KL(q(Z)∥p(Z)):衡量近似分布 q(Z) 和先验分布 p(Z) 的差异,防止过拟合。

4. 优化过程

选择近似分布 q(Z):

定义一个参数化的q(Z; \phi),例如高斯分布 q(Z) = \mathcal{N}(\mu, \sigma^2),参数为\phi = (\mu, \sigma)

优化目标:

最大化变分下界(ELBO),以优化 q(Z)的参数 ϕ:

\phi^* = \arg\max_{\phi} \text{ELBO}(\phi)

优化方法:

使用梯度下降等优化算法,通过样本 Z∼q(Z)进行蒙特卡洛估计,计算梯度并更新参数。

5 VAE变分推断

在变分自编码器(Variational Autoencoder, VAE)中,变分推断被用来学习潜在变量的分布。其框架如下:

编码器(变分分布 q(Z∣X)):

        使用神经网络建模 q(Z∣X),输出潜在变量 Z的均值 μ和标准差 σ。

解码器(似然分布 p(X∣Z)):

        给定 Z,通过另一个神经网络生成 X 的分布。

损失函数:

结合重构误差和正则化项,定义为:

\mathcal{L}_{\text{VAE}} = -\text{ELBO} = \mathbb{E}_{q(Z|X)}[\log p(X|Z)] + KL(q(Z|X) \| p(Z))

6 总结

  • 变分推断的目标: 用易处理的近似分布 q(Z)逼近难以计算的后验分布 p(Z∣X)。
  • 关键步骤: 定义 q(Z),最大化变分下界(ELBO)。
  • 优势: 高效、可扩展,适用于复杂模型(如深度生成模型)。
  • 局限: 近似分布的选择(q(Z))会影响推断精度;优化过程中可能存在局部最优问题。

变分推断是现代生成模型(如VAE、深度贝叶斯模型等)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概率推断的重要工具。

3.2.后验推断

1. 后验分布的定义

根据贝叶斯公式,后验分布 p(Z∣X)为:

p(Z|X) = \frac{p(X|Z)p(Z)}{p(X)}

公式各部分的含义:

p(Z∣X):后验分布
这是我们希望计算的分布,表示在给定观测数据 XX 的条件下,潜在变量 ZZ 的概率分布。

p(X∣Z):似然函数
描述在某个潜在变量 ZZ 下,生成观测数据 XX 的概率。

p(Z):先验分布
描述潜在变量 ZZ 的先验知识,通常是我们假设的分布,比如标准正态分布。

p(X):边际似然(或证据)
表示观测数据 XX 的概率,计算公式为:

p(X) = \int p(X|Z)p(Z) \, dZ

它是通过对所有可能的 ZZ 进行积分,边缘化掉潜在变量 ZZ 后得到的值。

2. 计算后验分布的难点

后验分布的计算主要难在分母 p(X),因为它涉及对潜在变量 Z 的积分:

p(X) = \int p(X|Z)p(Z) \, dZ

  • 如果 Z 是高维连续变量,这个积分往往难以计算,尤其是在 p(X∣Z) 和 p(Z)没有解析形式的情况下。
  • 因此,直接计算 p(Z∣X)是不可行的。

3. 近似后验推断

由于 p(X)很难显式计算,后验推断通常采用近似方法。其中两种主要方法是:

  1. 采样方法(如 MCMC): 使用随机采样来逼近后验分布。
  2. 变分推断: 用易处理的分布 q(Z)近似 p(Z∣X)。

以下我们重点分析变分推断的推导公式。

4. 变分推断公式推导

4.1. 用 KL 散度定义近似目标

在变分推断中,我们引入一个可控的近似分布 q(Z),并通过优化 q(Z) 的参数,让 q(Z)尽可能接近真实后验 p(Z∣X)。衡量两者差异的指标是 KL 散度:

KL(q(Z) \| p(Z|X)) = \int q(Z) \log \frac{q(Z)}{p(Z|X)} \, dZ

我们的目标是最小化这个 KL 散度

4.2. 将 KL 散度展开

利用贝叶斯公式 p(Z|X) = \frac{p(X|Z)p(Z)}{p(X)},KL 散度可写为:

KL(q(Z) \| p(Z|X)) = \int q(Z) \log \frac{q(Z)}{\frac{p(X|Z)p(Z)}{p(X)}} \, dZ

将分母 p(X)提到外部,得到:

KL(q(Z) \| p(Z|X)) = \int q(Z) \log q(Z) \, dZ - \int q(Z) \log p(X|Z)p(Z) \, dZ

整理后:

KL(q(Z) \| p(Z|X)) = - \int q(Z) \log \frac{p(X|Z)p(Z)}{q(Z)} \, dZ + \log p(X)

4.3. 变分下界(ELBO)

将上式重新排列,得到:

\log p(X) = \int q(Z) \log \frac{p(X|Z)p(Z)}{q(Z)} \, dZ + KL(q(Z) \| p(Z|X))

这意味着:

  1. logp(X)是两部分的和:
    • 第一部分是 \int q(Z) \log \frac{p(X|Z)p(Z)}{q(Z)} \, dZ,称为变分下界(ELBO)
    • 第二部分是 KL(q(Z) \| p(Z|X))
  2. KL≥0,所以变分下界是 logp(X) 的一个下界。

记作:

\text{ELBO} = \mathbb{E}_{q(Z)}[\log p(X|Z)] - KL(q(Z) \| p(Z))

4.4. 最大化 ELBO

由于logp(X) 是固定值,最小化 KL 散度等价于最大化 ELBO

\text{ELBO} = \int q(Z) \log \frac{p(X|Z)p(Z)}{q(Z)} \, dZ

进一步展开为两部分:

\text{ELBO} = \mathbb{E}_{q(Z)}[\log p(X|Z)] - KL(q(Z) \| p(Z))

  • 第一项 \mathbb{E}_{q(Z)}[\log p(X|Z)]:重构误差,用于衡量生成数据 XX 的能力。
  • 第二项 - KL(q(Z) \| p(Z)):正则化项,用于让 q(Z) 接近先验分布 p(Z)。

5. 总结公式关系

核心公式
  • 贝叶斯公式:p(Z|X) = \frac{p(X|Z)p(Z)}{p(X)}
  • 边际似然(证据):p(X) = \int p(X|Z)p(Z) \, dZ
  • KL 散度:KL(q(Z) \| p(Z|X)) = \log p(X) - \text{ELBO}
  • 变分下界(ELBO):\text{ELBO} = \mathbb{E}_{q(Z)}[\log p(X|Z)] - KL(q(Z) \| p(Z))
推断的核心思想
  • 通过最大化 ELBO,我们找到一个近似分布 q(Z) 来逼近后验分布 p(Z∣X)。
  • 同时,通过优化,我们能够有效地学习潜在变量 ZZ 的分布和观测数据 XX 的生成机制。

这个过程是现代深度生成模型(如 VAE)的理论基础,也是变分推断的精髓所在。

### 图自编码器的概念及其在网络结构中的作用 图自编码器是一种专门用于处理结构数据的深度学习模型,它结合了神经网络(Graph Neural Networks, GNNs)和自动编码器的思想。这种模型能够有效地捕捉节点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个的拓扑特性。 #### 1. 图自编码器的核心思想 图自编码器的主要目标是对结构的数据进行降维或者重构。它的核心由两部分组成: - **编码器(Encoder)**: 将输入的数据转换成低维度的隐空间表示。这个过程通常涉及基于的操作,比如消息传递机制或谱域上的变换[^3]。 - **解码器(Decoder)**: 使用上述得到的隐空间表示来重新构建原始数据或其他形式的目标输出,例如邻接矩阵或边属性[^2]。 #### 2. 基本实现框架 以下是典型的图自编码器实现方式之一: ```python import torch from torch_geometric.nn import GCNConv class GraphAutoencoder(torch.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input_dim, hidden_dim, output_dim): super(GraphAutoencoder, self).__init__() # 定义编码器部分 (GCN 层) self.encoder = torch.nn.Sequential( GCNConv(input_dim, hidden_dim), torch.nn.ReLU(), GCNConv(hidden_dim, output_dim) ) # 定理解码器部分 (简单的线性层作为例子) self.decoder = torch.nn.Linear(output_dim, input_dim) def encode(self, x, edge_index): return self.encoder(x, edge_index) def decode(self, z): return self.decoder(z) def forward(self, x, edge_index): encoded = self.encode(x, edge_index) # 隐空间表示 decoded = self.decode(encoded) # 还原到原始空间 return decoded ``` 这段代码定义了一个基本的图自编码器架构,其中 `GCNConv` 是一种常见的卷积操作模块,适用于捕获节点间的关系信息[^1]。 #### 3. 应用场景 图自编码器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领域: - **链接预测**:通过学习节点嵌入,推断未知连接的可能性。 - **异常检测**:利用重建误差发现不符合正常模式的子或节点。 - **社区划分**:依据学到的隐藏表征聚类相似节点群组。 #### 4. 特殊变体 除了标准版本外,还有多种改进型图自编码器被提出以应对不同需求的任务,例如 Variational Graph Autoencoders(VGAE),该方法引入概率论视角下的变分推理技术进一步增强表达能力。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