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oreDNS概述
CoreDNS是一种新的DNS服务器,它开发的初衷主要是用于Linux和docker的配合使用,自kubernetes 1.11版本开始,CoreDNS取代原来的KubeDNS和SkyDNS成为k8s中默认的DNS组件。
在k8s安装完成后,我们可以通过命令“kubectl get pod -n kube-system
”查看到CoreDNS的pod,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在默认的情况下,k8s会在命名空间kube-system中创建两个CoreDNS的副本,如果有容器向CoreDNS发起解析,相关的解析请求会通过默认的kubernetes微服务负载均衡到这两个CoreDNS副本中,如下图所示:
2、通过实验理解容器内通过CoreDNS的其中三种解析方式
本节将通过实验来阐述容器通过CoreDNS进行解析的其中三种方式,实验方式是,创建一个容器,然后进入容器内的命令交互模式进行nslookup工具的安装,通过对/etc/resolv.conf配置的文件的调整达到通过CoreDNS进行域名解析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生产环境中不应当使用这样的方式,因为这样的命令交互的配置方式在服务器重启之后会失效,例如:我们通过命令交互模式在容器中安装好了nslookup且可以正常使用,而一旦发生服务器重启的情况,相关容器内的nslookup工具将会被移除。
本实验相关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2.1、CoreDNS配置文件中通过自定义hosts进行特定域名解析
在k8s集群配置完成后,我们可以通过命令“kubectl edit configmap coredns -n kube-system
”查看到相应的配置文件,如下图所示:(不同k8s版本配置文件内容可能有细微差异)
编辑配置文件,加入如下部分的配置:
以上配置文件表明,如果发起针对“www.yanmuhuan.com”的解析,CoreDNS会将这个域名解析请求解析到192.168.80.1这个服务器上。
将上述配置内容加入到CoreDNS的配置文件中后,相关的配置文件内容如下所示:
通过命令“kubectl exec -it nginx-web-bb69f5d84-zpqcp -- /bin/bash
”进入容器(容器名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输入),然后在容器内通过命令“apt install bind9*
”安装nslookup命令,最后相关解析结果如下,由此可见,相关解析是成功的:
2.2、CoreDNS配置文件中配置特定DNS服务器解析特定域名
和2.1相同,通过“kubectl edit configmap coredns -n kube-system
”命令编辑CoreDNS的配置文件,加入以下内容:
将上述配置内容加入到CoreDNS的配置文件中后,相关的配置文件内容如下所示:
通过命令“kubectl exec -it nginx-web-bb69f5d84-zpqcp -- /bin/bash
”进入容器(容器名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输入),然后在容器内通过命令“apt install bind9*
”安装nslookup命令,最后相关解析结果如下,由此可见,相关解析是成功的:
2.3、CoreDNS配置文件中配置特定DNS服务器解析所有域名
和前文相同,通过命令“kubectl edit configmap coredns -n kube-system
”命令编辑CoreDNS的配置文件,修改forward字段为以下内容:
修改完成后,相关配置文件如下图所示:
通过命令“kubectl exec -it nginx-web-bb69f5d84-zpqcp -- /bin/bash
”进入容器(容器名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输入),然后在容器内通过“apt install bind9*
”和“apt install vim
”分别安装nslookup和vim命令,最后输入“vim /etc/resolv.conf
”删除“localdomain”搜索域,如下所示:
删除搜索域前
删除搜索域后
最后进行域名解析验证,由此可见解析成功:
3、附:配置文件(仅含修改部分)
3.1、自定义hosts解析特定域名
hosts {
192.168.80.135 www.yanmuhuan.com
fallthrough
}
3.2、特定DNS服务器解析特定域名
ymh.com:53 {
errors
cache 30
forward . 192.168.80.135
}
3.3、特定DNS服务器解析所有域名
forward . 192.168.80.135
4、参考来源
https://help.aliyun.com/document_detail/3809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