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成因
——痛苦的原因并非在于你得到少,而在于你要得多。
一位农夫忽发奇想的说:“他若做了皇帝,他一定要在田的这头放一壶水,田的那头再放一壶水。想到这,他的嘴角在烈日下浮起了微笑。”他继续美美的想:“那样,我耕田到这头就可以在这头喝水,耕田到那头就可以在那头喝水了。”他快乐的自言自语,劳累了一天的身体也似乎轻快了许多。
那天,我在无意中听到了这个故事,觉得这个农夫实在想得太简单,愿望比孩子还低。
可我也不得不承认,这位农夫是快乐和满足的。这世间快乐和满足的人似乎并不多,我常常会听到些抱怨,说自己住房如何不够宽大,收入如何比不上别人。包括自己,有时也会为世尘中事感觉痛苦。
人们总在寻求着痛苦的成因,就如人们总在追寻幸福的源泉一样。那痛苦的成因究竟是什么呢?
小的时候读过格林的童话《渔夫和他的妻子》,后来给孩子讲故事时又屡次讲到它,深谙格林写出了人性中难以满足的很具共性的弱点。
渔夫和妻子本来生活得很幸福,他们虽只有一间小茅屋遮风避雨,可渔夫总会打到很多的鱼,所以也不缺衣少食。 渔夫妻子变得痛苦起来,完全源于她丈夫夫不小心钓到了一条比目鱼。人们几乎不会对自己永远不可企及的东西发生什么获取的意愿,而对经过一定努力即可达到的目的却会穷追不舍。这渔夫的妻子就如此。于是,她向比目鱼从别墅要到宫殿; 从做国王、皇帝、教皇要到做上帝。她的愿望是要对太阳和月亮发号施令,想要它们升它们就得升,要它们落它们就得落。她说不这样,她没法活。比目鱼生气了,她重新回到了破渔屋。故事就此结束,不过我想,她在她的破渔屋依然会活得上好。
看来物质和权力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反之,却只带来痛苦和不满足。我在这故事里寻思着它的悲剧意味,却发现,其实,一间渔屋更适合渔夫的妻子。
幸福和痛苦是自内心而外的东西,它并非来自外界权利的强大和物质的富有。更何况,人若在某个意外中,获得了自己能力以外的东西,往往会因为难以保持和操纵而感觉力不从心的痛苦。
今天的我们,是否也一任我们的****膨胀,膨胀到我们的实际的能力之外呢?我们是否总在追逐着一个目标?是否,当我们将到达时,才发现这个目标还应该更远些呢?于是,我们再次跋涉,弄得精疲力竭之后,在越接近目标时竟然发现幸福离我们却越来越远呢?
是否,痛苦的成因并不在于我们缺乏什么,而是在于我们总是感到我们需要什么呢?
轩二零零三年六月十五日
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3-11-21/263134.shtml
农夫放一壶水
最新推荐文章于 2025-08-23 02:22:24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