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你何必着急

博士第二年,其实博士生涯开始也没多久,我突然想放弃了,为此挣扎起来,虽然挣扎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这个想法就像伊甸园的苹果,不断诱惑我,刺激我,左右着我的情绪。但是到了现在,逐渐淡了,我想我会继续坚持下去,拿到博士学位。

我把我的这段心路历程记录下来,也许以后迷茫的时候,可以再翻翻。

得益于发达的网络媒体,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充满诱惑,看到以前的同学往返于国内外,周末出去游山玩水,喝酒唱歌;看到以前的同学开始谈婚论嫁,忙着结婚、领证、各种写真,恩爱幸福;再看看自己,苦逼的坐在实验室,一个月1千多补助,读个博士要5-6年,怎么想怎么不划算。

于是着急了,也想每月拿个七八千上万的工资,也想周末可以出去花天酒地,也想找个妹子把证领了,然后闭门造人。

说实话,我曾经就是这么想的……

尤其是发现坐在实验室看论文,一遍两遍三遍看不懂,经常被老板批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的时候,更加郁闷。数次想说,我不读了,直接卷铺盖出去赚钱去了。

可是仔细想一想,读博真的没用么,把你扔到公司里去,你就能保证比待在实验室更好,你一定会活的更开心?

其实并不是,我只是单纯的执着于比。

跟师兄们比成就?比不过,人家发了多少paper,我看懂了多少paper,这没法比;跟工作的同学比拿的钱多?人家每月还要交税,我这都不够交税资格, 那这么比有啥意义呢,我并不清楚,从小的教育只告诉我要跟人家比,人的愤怒往往是出于对自己无能的不满,这话说的真不错。

或者常常的还会有借口,比如我不喜欢这个领域,对这个不感兴趣啥的。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自己的兴趣?能不能写的下来?为了你的兴趣,你又愿意付出多大的努力呢?这样一想,似乎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没那么可爱了。

对自己现在做的事没啥兴趣,这其实是一个常态,大部分人都这样,不同的是态度。你愿意为手边的事花多少心思,决定了你的收获能有多大,随便搞搞是一天,认真钻研也是一天。时间都是一样的流逝,不同的是,你成长了多少呢?

大部分的年轻人其实都会焦虑,大学毕业想找个年薪十万的工作,哪个公司钱多就跳槽去那里,然后赶紧买套房子,讨个老婆,准备生娃,一切赶在30前,等四五十岁后,然后准备换个轻松的工作,做点自己想做的事。

可是真的要这么急么,直接从现在跳到60岁,儿孙满堂,光荣退休好不好?

人生没有好坏对错,每个人都只能经历一次,最重要的是你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呢?是赚钱的多少么?那么赚钱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假如你赚够了500W,你准备干啥呢?做你喜欢的事?还是买套房子接着上班?

人生是一条单行线,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走法,关键是你看到了沿途的风景么,你活的快乐么?

大部分的人都不开心,工作的在想,要是当初我读研了,那肯定收入比现在高了吧;读研的在想,要是我早点工作,说不定现在已经是XXX经理了。

又是一个围城,看到了吧,这就是现在的社会,大家共用一套价值标准,谁赚的钱多,谁就是成功人士!王朔看的真透,“什么成功,不就是赚了点钱,被一帮sb 知道了么!”但就算钱真的变多了,然后呢?不清楚自己的真正需求,于是无数的钱财又变为奢侈品,易耗品,房屋租主权,或者变成小三的月钱,满足了物质的欲望后,却满足不了自己内心的需求,于是继续空虚不满,周而复始……

真正的富有,是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满足,不攀比,不张望,专注于自己,用心钻研,用心生活。

好比读博士,花上几年时间,静下心钻研,思考一些可能你以后再没有机会想问题,能够顺利拿到学位毕业的,绝对都不是混日子的,个个都是有强大的执行力,时间观念很强,思维活跃之辈。博士学位都能拿到,你干啥不行?

其实不论读不读博士,或者从事别的行业,人生虽然有着多种选择,但你既然选择了,就不用后悔。选择这条路,行!选择那条路,也行!最怕的是,你走着现在的路,还想着另一条路,时刻想着该不该跳过去,多少时间就在这蹉跎中错过了……

用心、专一,才是真正的生活态度。

转自新浪博客

<think>嗯,用户现在遇到了前端开发学习中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想要缓解这些负面情绪。首先,我需要根据用户提供的引用内容来寻找相关的建议。引用1提到适度的压力可以促进学习成长,但过度压力会有负面影响,这可能和用户的情况相关。用户可能正处于压力过大的阶段,需要找到平衡点。 接着看引用2,用户之前提到自己刚开始科研时很焦虑,后来通过导师的帮助和合理安排任务才有所缓解。这说明分解任务和寻求指导是有效的方法。引用3提到程序员焦虑的真相,可能涉及到知识传播和资源获取的问题,用户可能需要更好的学习资源和结构化计划。引用4则提供了一个前端代码示例,可能用户正在学习前端开发的具体内容,但压力大,需要调整学习方式。 用户的问题是关于如何缓解学习前端时的压力和焦虑。我需要综合这些引用中的信息,给出具体的策略。比如,分解任务、合理安排时间、寻求支持、调整心态等。此外,用户提到的二次函数模型可以作为一个比喻,帮助用户理解压力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从而找到合适的压力水平。 还要注意用户可能没有明确表达的需求,比如是否需要社交支持或时间管理工具。需要建议用户设定小目标、建立反馈机制、允许自己犯错,并推荐具体的实践方法如番茄工作法。同时,结合引用中的例子,比如导师的帮助,可以建议用户寻找mentor或加入学习社区。 最后,确保回答结构清晰,分点列出,并且语言自然,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过多,让用户容易理解和实施。还要生成相关问题,帮助用户进一步探索解决方案,比如如何制定学习计划或平衡学习与休息。</think>### 缓解前端开发学习压力的具体策略 #### 一、理解压力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根据二次函数模型$y = -ax^2 + bx + c$(开口向下抛物线),前端开发的学习效果与压力关系呈现先升后降的曲线[^1]。建议通过以下方法找到最佳压力区间: 1. 使用番茄工作法(25分钟专注+5分钟休息) 2. 每日代码量控制在200-300行 3. 每周预留1天「空白缓冲期」不做新知识学习 #### 二、结构化学习路径设计 ```mermaid graph LR A[HTML/CSS基础] --> B(JavaScript核心) B --> C[ES6+特性] C --> D{框架选择} D --> E[React/Vue] D --> F[Angular] ``` #### 三、关键实践方法 1. **渐进式项目开发**: ```javascript // 阶段1:静态页面(1周) const staticPage = `<div class="card"><h2>${title}</h2></div>`; // 阶段2:动态交互(2周) document.querySelector('#btn').addEventListener('click', () => { fetch('/api/data').then(...); }); // 阶段3:框架整合(3周) const App = () => { const [state, setState] = useState([]); useEffect(() => {...}, []); } ``` 2. **建立即时反馈系统**: - 使用CodePen实时预览 - 配置ESLint+Prettier自动化检测 - 每日Git提交可视化(可通过GitHub Contributions图表观察进度) #### 四、认知调节技巧 1. **重构错误认知**: - 将「我必须今天学会React」转换为「我要理解组件通信的3种方式」 - 用「学习进度条」替代「完成度焦虑」 2. **压力缓冲技术**: ```javascript // 创建压力监控函数 function stressMonitor(currentLevel) { const OPTIMAL_LEVEL = 70; // 百分比 return currentLevel > OPTIMAL_LEVEL ? startRelaxation() : continueCoding(); } ``` #### 五、资源选择建议 根据知识传播效率模型[^3],建议采用: 1. MDN Web Docs + freeCodeCamp组合 2. 精选2-3个高质量视频教程(完整看完比多选更重要) 3. 参与1个活跃的开源项目(如First Contributions项目)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