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已的"年龄"? 呵呵,读读。每个人从出生时起到计算时为止所经历的时间,通常用年岁来表示。各种人口现象,如生育、死亡、结婚、迁移等等,常常同每个人的年龄密切有关。因此正确计算年龄有重要意义。年龄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1)确切年龄。指从出生之日起到计算之日所经历过的确切日数。实际生活中,除对不满一周岁的婴儿,尤其是不满一个月的新生儿按月、日计算年龄外,一般不按日计算确切年龄。
(2)周岁年龄。指从出生时起到计算时为止共经历的整年数,或者说经历过的生日数。例如,一个已经过了第20个生日,但尚未过第21个生日的人是20周岁的人。周岁年龄是人口统计最常用的年龄计算方法。
(3)虚岁年龄。出生后就算1岁,这是我国人民在习惯上常用的年龄计算方法。以后每过一次新年便增加一岁。虚岁一般比周岁大1—2岁。
l 平均年龄
根据各年龄组人数或比重所计算的、反映某一人群的代表性年龄水平的指标。平均年龄的数值取决于该人群最高年龄的水平和各年龄组人数的比重,通常以算术平均数公式计算,即:
平均年龄:(各年龄组的组中值×各年龄组人数)之和/人口总数
计算时,必须取各年龄组的组中值。在以五岁为年龄组距时,应将各年龄组的下限值,如0-4岁组的0,5—9岁组的5,等等,加2.5岁,即0—4岁组应取2.5岁,5—9岁组应取7.5岁,等等。在以一岁为年龄组距时,应将各年龄组的数字,如0岁、1岁,等等,加0.5岁,即0岁组应取0.5岁,1岁组应取 1.5岁,等等。实际计算时,为简便起见,可先用各年龄组的下限值(如0—4岁组的0,5—9岁组的5,等等;或0岁组的0,1岁组的1,等等)计算,然后将初步计算结果统一加上2.5岁或0.5岁。
l 年龄中位数
年龄是一种连续性的数量标志。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人的年龄。也称为中位年龄。可用来代表整个人口的年龄水平。计算公式为:
年龄中位数=中位数组的年龄下限值+(人口总数的一半—中位数组之前各组人数累计)/中位数组的人口数×组距
在一岁一组时,组距=1;在五岁一组时,组距=5;余类推。
l 年龄构成
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通常以百分数表示。人口发展的类型和速度,劳动年龄人口和被抚养人口的比例等,都取决于人口的年龄构成。研究人口年龄构成是人口统计的基本任务。
可以用一岁、五岁或其他特定的年龄组距,表示人口年龄构成。其中,一岁年龄组距是最基本的。按其他年龄组距分组计算的年龄构成,均可从一岁年龄组距合并而成。严格意义的年龄构成只指各年龄组人口的相对比例(百分比)。不过有时有人把按年龄分组的人数也一并称为人口年龄构成。年龄构成常与性别构成结合使用,称为性别年龄构成。一般是把各年龄组的男性(或女性)人数与人口总数(而非男性或女性总数)相比。通过年龄构成可说明同一时间不同人口或同一人口在不同时间的特征或差异,表明人口发展类型和趋势。
l 年龄的别称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天命之年——50岁
花甲之年——60岁
古稀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期颐之年——100岁
花甲重开之年——120岁
老年人
达到或超过老年年龄的人。确定老年的年龄界限是统计老年人口的前提条件。男女老年年龄的界限,各国规定不完全相同,如有的国家规定,男性为60岁及以上或65岁及以上,女性为55岁及以上或60岁及以上。
近数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平均预期寿命和劳动年龄的延长,老年的年龄界限已比过去有所提高。目前国际通用的老年年龄界限为60岁及以上或65岁及以上。
人口老龄化
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数量增加和比例日益上升,使人口年龄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的现象。
促使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生育率和死亡率降低,主要是生育率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育率逐渐降低,每年儿童与少年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陆续下降,相应地,成年人和老年人比重逐渐上升,平均年龄也不断提高,整个人口年龄结构便日趋老龄化。
应该区别老年型人口和人口老龄化。前者指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超过在总人口中的一定界限状态,后者指人口年龄构成向老年型人口转变过程。
每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总会越来越大,即不断老化。整个人口只有在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时才会出现老龄化。
年龄构成类型
根据反映年龄构成的一定指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口群体区分为不同的类型。通常划分成三种人口年龄构成类型:老年型人口;成年型人口(中间型人口);年轻型人口。
详细计算你的年龄
src="http://www.okayle.com/java/time/26.htm" width="550" height="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