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IP路由协议中的流量工程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流量工程,以及流量工程在网络中的应用。流量工程就是使路由适应网络状况,同时提供好的用户表现和高效的网路资源利用。作者在文中介绍了一种域内流量工程的优化方法,此方法可以在已部署的内部网关协议中应用,例如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最短路径优先路由协议)和IS-IS(Intermediate System - IntermediateSystem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的路由选择协议)。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最短路径路由协议在大型IP网路的工程化中是相当有效的。
在引言中,作者分析了传统IP网络的优点和缺点:在某些情况下,IP网络具有很强的自适应性。例如,主机可以使用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来调整发送速率来适应网络带宽,路由器可以通过计算新的路由来适应网络上的拓扑变化。但是,这些机制并不能保证传统IP网络足够高效。例如,某条链路拥塞时其他链路可能处于空闲状态,IP电话在低延迟路由存在的情况下可能选择高延迟的网络传输。这时,为了提高用户表现和网络资源利用率,就需要用到流量工程。此文中,主要专注于单个自治系统中的流量工程,例如某个公司、校园或ISP内。
随后作者简单介绍了OSPF的工作原理,并指出,传统的最短路径路由协议
不能充分支持流量工程。例如,现在OSPF和IS-IS协议中的链路权重,就无法在流量变化或网络失败时自动调整,并且路径选择过程并不包含任何性能目标参数。但是,可以在传统OSPF或IS-IS协议中选择对流量波动有弹性的静态链路权重,而不必对路由器进行改动,来使传统协议更好的支持流量工程。
下面列举了一个实例,来说明通过权重配置来优化流量分布:
图 1
图一说明了如何通过调整IGP链路权重来控制网络中的流量分布。此模型中,节点q,r,s,w都有1单元的流量要传送到节点t,这个模型中的性能目标就是要最小化最大链路负载。
1)最左边的图中是原始权重配置,q,r,s到u的链路权重都是1,这导致链路(u,t)上有3单元的负载。
2)中间图中,将链路(u,t)的权重改为2,这样就在q,r,s和t之间形成了两条最短路径,一条是经过u,一条是经过v。这导致链路(w,t)上有2.5单元的流量。
3)最右边的图中是考虑全局最优的权重配置。考虑到既然最多有4单元的流量道道节点t,那么最优结果就是节点t的每条入边有2单元的流量。按图中所示配置链路权重,则可达到最优。
由此可见,只需要通过改变链路权重就可以减少链路拥塞,而不需要部署额外的带宽。
随后,作者继续强调在已有的网络框架下就可以进行流量工程上的优化,这里描述的框架有两个核心特点:
1)集中设置路由参数:基于全网拓扑和流量视图来设置路由参数具有如下优点:
①协议稳定:只有在全局网络拓扑改变的情况下路由才改变。
②协议开销低:路由器不需要追踪负载变化和分发新链路状态。
③多种性能参数。
2)利用链路权重来驱动路径选择过程。具有如下优点:
①兼容传统最短路径IGP协议。
②表达形式简单。
③具有合理的默认配置和备份。
本文中的流量工程方法有三个主要步骤——测量,建模,控制,如图2所示:
图2
首先,操作者需要测量网络拓扑和流量,测量数据对于后续操作是必不可少的。然后,建立模型,预测IGP配置对流量的影响。最后,通过系统或人工操作来改变IGP配置。
量化性能分析:作者的性能目标就是要保持链路的最大利用率在100%以下,或者更好的,在60%以下。在进行性能分析的时候,我们需要和最优路由OPT进行对比,从而得知自己的模型的优劣。
1)在固定拓扑和流量要求中。
经分析得知,在图1所示的模型中,最右边图中的链路权重配置方法把最大利用率控制在100%,已经达到最优路由OPT,虽然这并不能说明在所有情况下OPT都是可以通过权重配置来达到的。因为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构建出一个无法通过权重配置来达到OPT的例子,但这些例子往往都是人为设置的,实际情况中可能并不存在。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通过优化的IGP权重配置可以达到或近乎达到OPT。
2)在变化的流量要求中。
在流量动态变化的网络中,情况变得更加复杂,IGP权重配置必需足够健壮来适应流量和拓扑的变化。比如,在白天和夜晚网络中的拓扑结构是不同的,但是,作者通过实验发现,可以找到一个通用于白天和夜晚的权重配置,使得其在两者中都表现优秀。
总结:
像OSPF和IS-IS这些域内路由协议已在网络中大规模部署,此文中描述的方法可以工程化网络中的流量,通过设置最优化的链路权重,并据此配置路由信息,可以实现最优的流量管理。此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只需对传统网络进行配置,而不需要对硬件或路由协议的修改。
论文下载地址:http://download.youkuaiyun.com/detail/masikkk/4756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