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P打洞技术2

本文详细介绍了UDP打洞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场景。该技术利用特定的NAT特性,使位于不同NAT后的客户端能够直接建立UDP连接。文章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了如何在不同NAT配置下实现端对端通信。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这篇文章主要要研究的,就是非常有名的"UDP打洞技术",UDP打洞技术依赖于由公共防火墙和cone NAT,允许适当的有计划的端对端应用程序通过NAT"打洞",即使当双方的主机都处于NAT之后。这种技术在 RFC3027的5.1节[NAT PROT] 中进行了重点介绍,并且在Internet[KEGEL]中进行了非正式的描叙,还应用到了最新的一些协议,例如[TEREDO,ICE]协议中。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术"如其名,UDP打洞技术的可靠性全都要依赖于UDP。
 
这里将考虑两种典型场景,来介绍连接的双方应用程序如何按照计划的进行通信的,第一种场景,我们假设两个客户端都处于不同的NAT之后;第二种场景,我们假设两个客户端都处于同一个NAT之后,但是它们彼此都不知道(他们在同一个NAT中)。

 
处于不同NAT之后的客户端通信
 

我们假设 Client A 和 Client B 都拥有自己的私有IP地址,并且都处在不同的NAT之后,端对端的程序运行于 CLIENT A,CLIENT B,S之间,并且它们都开放了UDP端口1234。 CLIENT A和CLIENT B首先分别与S建立通信会话,这时NAT A把它自己的UDP端口62000分配给CLIENT A与S的会话,NAT B也把自己的UDP端口31000分配给CLIENT B与S的会话。如下图所示:

 

 

假如这个时候 CLIENT A 想与 CLIENT B建立一条UDP通信直连,如果 CLIENT A只是简单的发送一个UDP信息到CLIENT B的公网地址138.76.29.7:31000的话,NAT B会不加考虑的将这个信息丢弃(除非NAT B是一个 full cone NAT),因为 这个UDP信息中所包含的地址信息,与CLIENT B和服务器S建立连接时存储在NAT B中的服务器S的地址信息不符。同样的,CLIENT B如果做同样的事情,发送的UDP信息也会被 NAT A 丢弃。

 

假如 CLIENT A 开始发送一个 UDP 信息到 CLIENT B 的公网地址上,与此同时,他又通过S中转发送了一个邀请信息给CLIENT B,请求CLIENT B也给CLIENT A发送一个UDP信息到 CLIENT A的公网地址上。这时CLIENT ACLIENT B的公网IP(138.76.29.7:31000)发送的信息导致 NAT A 打开一个处于 CLIENT A的私有地址和CLIENT B的公网地址之间的新的通信会话,与此同时,NAT B 也打开了一个处于CLIENT B的私有地址和CLIENT A的公网地址(155.99.25.11:62000)之间的新的通信会话。一旦这个新的UDP会话各自向对方打开了,CLIENT ACLIENT B之间就可以直接通信,而无需S来牵线搭桥了。(这就是所谓的打洞技术)!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