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反向散射通信:挑战与应用
在当今物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数据传输需求急剧增长,而无线通信的资源消耗问题日益凸显。反向散射通信作为一种超低功耗的数据传输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将深入探讨反向散射通信的相关技术,包括其发展历程、基本概念、面临的挑战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1. 反向散射通信的发展历程与基本概念
反向散射通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当时雷达技术被广泛应用,但无法区分敌我飞机。随后,英国发明了敌我识别(IFF)系统,为反向散射通信奠定了基础。1945年,苏联开发了类似RFID技术的间谍工具“The Thing”。1973年,第一个RFID专利诞生,标志着反向散射通信进入了新的阶段。随着技术的发展,环境反向散射的概念被提出,它利用环境信号作为载波,为反向散射网络带来了新的思路。
反向散射通信主要分为RFID和无处不在的反向散射两种类型。典型的RFID系统由阅读器和标签组成,阅读器发送连续波,标签接收信号并产生感应电流,通过调整天线阻抗匹配将信号反射回阅读器进行解码。而无处不在的反向散射则由激励器、标签和接收器组成,激励器和接收器均为商用无线电设备,标签反射激励信号,接收器捕获反向散射信号以提取信息。
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激励器和接收器 :RFID阅读器兼具载波提供者和接收器的双重角色,但成本高,无法大规模应用。而无处不在的反向散射的激励器和接收器是两个不同的设备,如Wi-Fi反向散射中,激励器可以是路由器,接收器可以是手机,利用现有基础设施降低了成本和部署难度。
- 标签 :RFID标签基于芯片,经过多年发展,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