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以问答的方式来探索Linux内存系统的分配策略
Linux 进程的内存分布长什么样?
在 Linux 操作系统中,虚拟地址空间的内部又被分为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两部分,不同位数的系统,地址空间的范围也不同。比如最常见的 32 位和 64 位系统,如下所示:
通过这里可以看出:
- 32 位系统的内核空间占用 1G ,位于最高处,剩下的 3G 是用户空间;
- 64 位系统的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都是 128T ,分别占据整个内存空间的最高和最低处,剩下的中间部分是未定义的。
再来说说,内核空间与用户空间的区别:
- 进程在用户态时,只能访问用户空间内存;
- 只有进入内核态后,才可以访问内核空间的内存;
虽然每个进程都各自有独立的虚拟内存,但是每个虚拟内存中的内核地址,其实关联的都是相同的物理内存。这样,进程切换到内核态后,就可以很方便地访问内核空间内存。
接下来,进一步了解虚拟空间的划分情况,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划分的方式是不同的,内核空间的分布情况就不多说了。
我们看看用户空间分布的情况,以 32 位系统为例,我画了一张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通过这张图你可以看到,用户空间内存从低到高分别是 6 种不同的内存段:
- 程序文件段,包括二进制可执行代码;
- 已初始化数据段,包括静态常量;
- 未初始化数据段,包括未初始化的静态变量;
- 堆段,包括动态分配的内存,从低地址开始向上增长;
- 文件映射段,包括动态库、共享内存等,从低地址开始向上增长(跟硬件和内核版本有关 );
- 栈段,包括局部变量和函数调用的上下文等。栈的大小是固定的,一般是 8 MB 。当然系统也提供了参数,以便我们自定义大小;
在这 6 个内存段中,堆和文件映射段的内存是动态分配的。比如说,使用 C 标准库的 malloc或者 mmap,就可以分别在堆和文件映射段动态分配内存。
malloc 是如何分配内存的?